当肉类成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时,以肉食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就逐渐形成了。肉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就成为人类饮食文明史上绚烂夺目的一章。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肉食文化。
如主要聚居在云南、广西、湖南、广东、贵州等省(区)的瑶族人,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都作为餐桌上的肉食,足见其日常饮食中肉食种类颇丰。过去鸟兽野味十分常见,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在人们肉食的来源主要依靠饲养猪、牛、鸡、鸭,其中以猪最为常见。人们习惯将肉类制作成腊肉、炸肉。云南瑶族人烹饪肉食时喜欢将新鲜猪肉或腊肉炸烤至焦黄后再煮,又香又入味。广西瑶族人一般采用水煮或干炒的方式,除放盐以外几乎不加其他作料,以尽量保持肉类原始的鲜味。瑶族人因崇拜盘王而普遍禁止食用狗肉,又因各支系瑶族人的信仰、习俗有所差异,其对肉食的喜好和禁忌还有别的不同。比如崇拜“密洛陀”的瑶族人禁食猪肉和老鹰肉;在一些瑶族支系中,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或者干脆禁食猪肉和蛇肉。
每逢节日,瑶族人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祭拜祖先。在瑶族人最为盛大的民族节日——盘王节,祭狗的习俗广为流传,除了糯米粑粑,节日菜肴也丰富多彩,肉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鸡、鸭、鱼、猪、河鲜等肉类都很常见。瑶族人的祭狗习俗很具仪式感,在祖先神龛前的方桌上摆好肉食、粑粑等祭品后,家主虔诚、敬畏地向祖先祷告,祈祷来年丰收和万事吉利。至今,瑶族人依然保留着禁杀狗和禁食狗肉的习俗,即使是家中养来看家的狗老了,也不宰杀,而是待狗死后,葬于地下。相传,为躲避灾祸,瑶族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历尽艰辛,有幸依靠狗尾巴上沾的谷种,得以生存下来。因此,瑶族人对狗特别喜爱和重视。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江华、宁远等地的瑶寨迎来一个重要节日——半年节。相传,在很久以前,瑶山来了两个瘟神,其中一个是症疾神,另一个是发痧神。他们的到来使得瑶山经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疾病蔓延,人畜不断死亡。两个邪恶的瘟神十分得意,决定再待一段时间,等到过了年再出山。瑶族人得知这个消息,共同商量对策。为骗走瘟神,人们约定在六月初六这天杀鸡宰羊、唱瑶歌、放鞭炮,展现一片过年的欢乐景象。每家每户都在地里摘几个葫芦瓜,并削去青皮。就这样终于将两个瘟神骗走了。从此以后,瑶族人每年过两次年,腊月三十过大年,六月初六过小年。
瑶族人的饮食文化注重礼,不仅体现在节日祭祀对祖宗的尊敬方面,也体现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对长者和贵客的重视方面。从吃饭座次的安排到食物的分配,再到次序的安排都很有讲究。老人必须坐上座是大家的共识,如遇客人,更是要以酒肉热情款待。
居住在湘西南侗乡的侗家人,尤其擅长以塘养鱼,圈养的猪、牛、鸡、鸭、鹅也是其肉食的主要来源。侗族人加工肉食的方式以腌制为主,诸如腌鱼、腌鸡、腌猪肉之类,味道酸香可口,十分下饭。品尝肉食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前面介绍到的吃刨汤肉。不管谁家杀年猪,都要邀上亲朋好友和寨子里的邻居共享丰收的成果。对于村寨中那些因事未能前来的邻里亲朋,主人则差人将刨汤肉送去其家中,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往往还要赠送一块刨汤肉,人情和礼节都在这肉食文化中展现出来。每逢客人登门拜访,热情的侗族人也会尽己所能拿出最好的菜肴招待客人,杀鸡杀鸭,并将鸭头、鸡头夹给客人,以示尊重。
肉食在侗族人的婚礼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娶亲前一天,男方依照习俗准备62斤肉、120斤米、60碗酒、伞等物,请两位有福气的老年人、两名壮硕的中年人和两名青少年送至女方家。中年人挑着酒、肉和米,青少年每人扛两把并在一起不张开的乌油伞。其中一个的伞上要带一小包茶叶和一小包盐巴,送给女家烧油茶用。女方家用男方送来的酒、肉、茶叶招待亲朋好友。
苗族人的肉食大多也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家禽。人们在食物保存方式上和侗族人相似,家家户户习惯将鸡、鸭、鱼、猪等的肉腌入酸坛子中制成风味独特的酸味肉食。他们也用熏腊肉的方法保存各种家禽、家畜肉。
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至今,苗族人仍保留着每年秋天杀水牛祭奠“狗父神母”这一传统风俗。苗族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祭祀祖宗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数苗家年节。湘西苗族的除夕之夜保留了趣味十足的古老风情。在吃团年饭期间,人们最忌客人串门,所以正式吃饭前,家家户户在门口燃放一挂鞭炮,表示开始吃团年饭了,邻里、客人就不会在此时登门。团年饭十分丰盛,有心、肝、肚、肺等猪内脏和五花肉、猪腿、猪耳、猪舌等,尤其少不了血肥肠。据说,这些是苗族祖先很喜欢吃的肉食。吃的时候很讲究规矩:肠、肝、肺等要敬给长者吃,小伙子们吃肥肉,并要选大块的肥肉吃,因为他们认为吃不得大块肥肉的不算好后生,犁不得黄牯、水牯的不算务农人。
苗族决定是否结成婚姻的一种方法,人们称之为“鸡卜仪式”。男方选定吉日,请一位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有福之人,带上一只公鸡和数斤米酒前往女方家。女方父母将宰杀处理干净的公鸡放在火塘上煮,待公鸡煮熟,取出并观察鸡的两只眼睛,以向神灵求助定亲之吉凶,谓之“杀鸡看眼”。若两只鸡眼全睁、全闭或者一睁一闭,说明不宜结这门亲事;若两只鸡眼半开半闭,说明这门亲事将吉祥美满,这时,证婚人当众吃下鸡头,女方家取出美酒、菜肴,邀在场的人一同进餐,名曰“吃夫妻”。
湖南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武陵山区,人们普遍饲养马、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牛肉、羊肉是很受人们喜爱的日常肉食。土家族人忌食马肉、骡肉和驴肉。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都要杀猪,猪肉合菜是他们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肉菜。合菜是将猪肉、猪下水、墨鱼、海带、粉条、豆腐、香菇、白菜、胡萝卜等多种菜合炖而成。腊肉是必备肉食,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塘上,下面烧柏树枝叶烟熏而成。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中间必摆腊肉。他们十分好客,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瘦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土家族人有一种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12]
土家族人婚娶过程中的肉食习俗也是十分有趣的。求婚时,媒人如能从男方家拿到一块肉,则表示有成功的希望。定亲以后,每年正月过年,男方要送女方一只至少12斤重的猪腿。娶亲前三天,男方派人将酒肉送到女方家,称之为“过礼”。娶亲前一天,女方家族亲友要办一桌“送嫁饭”。结婚当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道喜的亲朋好友敬茶。在土家族人的心中,“客来即福来”,因此土家族人不仅向客人敬茶,还用美酒和大块肥肉招待客人,以图吉祥如意。
回族是中国较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貌丑陋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颂安拉名之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古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只饲养牛、羊、骆驼,不养猪,认为猪是不洁之物,故《古兰经》中明确规定教民禁食猪肉。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各种有鳞鱼类。
回族人很重视的节日,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从见新月始持续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9岁以上的女子和12岁以上的男子均要封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又称肉孜节),一般是回历十月一日;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到了开斋节这天,家家宰牛、羊,做“油香”[13]等食物招待亲友。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回族人过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人们在节日当天不吃早餐,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www.daowen.com)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肉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中华各民族心理与历史文化渊源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每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各民族的肉食习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又各具很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生动体现。
【注释】
[1]聂相珍.黔东南苗族饮食文化概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2.
[2]李艳芳,李玉蓉.浅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蕴:以春节饮食民俗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4.
[3]刘於清,李平.湘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13.
[4]李艳芳,李玉蓉.浅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蕴:以春节饮食民俗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4.
[5]王一辰.烟火味湘西菜,吃出来的乡野豪情[EB/OL].[2012-09-28].http://hn.qq.com/a/20120928/000511.htm.
[6]槽头本指给牲畜喂饲料的地方。这里是指猪头和躯干连接部位(即猪颈部),这一部位的肉,民间习惯称为“槽头肉”。杀猪时一般在这个部位放血。过去人们用槽头肉敬神,以期来年顺顺利利。
[7]吴美亮.会同苗族的民间禁忌[J].怀化学院学报,1994(2):12-15.
[8]“紫血”是一道侗家名菜。
[9]“血红”指生猪血拌肉。
[10]谢泓珊.侗族饮食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7:30.
[11]闵庆文,张丹.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J].地理研究,2008(6):1437-1443.
[12]郭红蕾,黄德智,薛元力.了解民族肉食习俗,弘扬我国肉食文化[J].肉类研究,2006(4):10-12.
[13]“油香”是用小麦炸制的面食,炸“油香”一般称作“香锅锅”,炸“油香”是回族生活中非常庄重严肃的一件事,参与炸“油香”的人事先都要净身沐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