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豢养与渔猎:瑶族饮食民俗中的肉类食物来源

豢养与渔猎:瑶族饮食民俗中的肉类食物来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肉类食物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养殖的家畜,二是狩猎的野生动物。但现在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猎杀。可以说,渔猎不仅是苗族、瑶族武术的萌芽,而且是随时检验苗族、瑶族武术技艺的手段。由于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的局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山地民族,比如苗族、瑶族,仍以渔猎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

豢养与渔猎:瑶族饮食民俗中的肉类食物来源

“豢养”语出宋代戴埴的《鼠璞·临安金鱼》:“观此则金鲫始于钱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驻跸,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各少数民族都会喂养鸡鸭牛等家禽家畜,不过并不是所有家禽家畜都可以被豢养,如我国回族人民不仅禁吃猪肉,而且禁养猪。另外,回族人民也是很少养狗的。《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中说:“养狗是可以的,只能用作看家护院、帮助狩猎、看守庄稼畜牧,除此之外的养狗,将使信士每天都在功德上遭受巨大的损失。”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里,有关于不能将狗作为宠物圈养在家中的规定,人们认为狗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人们可以用狗来看家护院,但是要绝对保持距离;不允许儿童与狗一起嬉戏玩耍,不允许狗的粪便、唾液沾染人类的生活用品。

养鱼在侗、苗两个民族的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生活在山地、丘陵,开拓大型的养鱼场不是很方便,聪敏的侗族苗族人民发明了一种新的养鱼方式——禾花鱼。顾名思义,禾花鱼就是将鱼养在稻田里,每年春天,秧苗下田后,人们就将鱼苗放进稻田里,伴随着稻苗一起成长;稻苗为鱼儿提供遮挡庇护,鱼儿帮助稻苗除去田地里的害虫,禾鱼两利。

侗族人民的生活跟鱼是分不开的,几乎所有的场合都有鱼的出现,且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日常生活里,鱼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客人来家里时也要做鱼,以显示对客人的尊敬。在重要的节日里,鱼也是必备的祭品。在侗家的文化里,如果有长者逝去,家里能够用腌制了几十年的腌鱼作为祭品,那么逝去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将活得无比幸福,而且这家人的子孙后代也会因此获得福报。

瑶族肉类食物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养殖的家畜,二是狩猎的野生动物

瑶族喂养的家畜以猪为主,每家每户年初都会养上几头小猪,喂以苞谷、红薯土豆、猪草等食物,等到年底,猪可以长到200斤左右。到了腊月,就是杀猪的日子,这一活动俗称杀年猪,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大人们也会满脸喜悦,因为这是收获的日子。杀猪的当天,主人会给附近的亲朋好友送上一些好肉,剩下的就做成腊肉,这是一大家子未来一年的肉食基本来源。

因为生活在山里,野生资源丰富,过去人们还可以通过狩猎的方式来获得肉食资源,湘西广袤的大山里,有野猪、山鸡等野生动物。但现在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猎杀。至于野果、野菜,当然更是数不胜数。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可以采摘香椿,香椿煎鸡蛋是春季不可缺少的美味;当然,野葱、竹笋等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苗族、瑶族人生活在湘西和湘南的山区,为适应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生存、生活,他们一方面进行农业采集,另一方面开展渔猎活动,并形成了独特的苗瑶山地渔猎文化。(www.daowen.com)

渔猎是苗族、瑶族原始的生产方式之一,是在人们具备对自然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复杂的技能的前提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比采集晚一些。在长期的水中捕鱼、山中射猎中,人们的体魄变得格外强健,在翻山越岭中,在与猛兽的一次次搏斗中,人们学会了一些初级的武术招式,比如跳跃翻滚、拳打脚踢、指抓掌击等,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渔猎中检验和提高搏斗捕杀的技能。可以说,渔猎不仅是苗族、瑶族武术的萌芽,而且是随时检验苗族、瑶族武术技艺的手段。

由于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的局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山地民族,比如苗族、瑶族,仍以渔猎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得益于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苗、瑶两族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还制造出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如标枪、网、弓箭、叉、弹弓、流星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使得人类的手臂可以延长出几十上百米,狩猎效率得到了质的突破。

在湖南西部生活的瑶族、苗族,使用弓箭的历史悠久,他们擅长使用木弓、弹弓、弩箭等弹射类武器打猎。猎物在山林间穿行,人们需要很高的射击技巧才能将猎物射中,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射箭、射弩的技巧。弩按照其特点分类,大致可分为强弩、地弩、毒弩三种。弩是所有弹射武器中杀伤力最大的。弩的结构可大致拆分为弩臂、弩身(弩弓)、弩弦、弩机、弩箭等部分。弩臂的制作是整个弩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先选定纹理流畅、直而少节的木材,再高温(烘烤、蒸煮)成型,定型后,将其烤干,最后进行雕刻打磨。弩身一般用木质紧密、不易变形的黄栗木、楸木、红栗木等制作;弩弦多用牛皮条和麻线制成;弩机一般采用硬木制作,它的制作精良程度直接关系到弩的精准度;弩箭的箭羽一般采用鸟的羽毛制成,用于增强箭的稳定性与射击精度。简而言之,一把好弩应该如下:弩臂光滑明亮;弩弓精细对称;弩弦搓得粗细均匀;弩机灵敏耐磨;弩箭笔直、长短适当,尾羽轻薄。人们根据弩的大小将其分为大弩、中弩、小弩。苗族的大弩长度可达1.5米,需要三人合力才能使用;小弩一般为单人配备,携带十分方便,其长度一般为0.5~1米。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也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渔猎不再是湘南湘西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展现方式。每年的春节,人们穿上自己最为精致的服装,聚在一起,举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曾经的渔猎文化就在这些娱乐活动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射弩比赛中,人们用腊肉、糯米粑做靶子,放在几十米外的树桩上,用弩箭射击,射击前先进行传统的祷告活动,祷告词是“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旧月落下了,新月迎上天,愿生产发展,祝狩猎如愿”,祷告结束后,就开始射弩,射中则预示来年能获丰收。当然,射弩活动的开展越来越规范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新增了更多的花样,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