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采集方式与制作样式-饮食民俗技巧

采集方式与制作样式-饮食民俗技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出现固定的种植农业之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这样的游耕状态是湘南瑶族人民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瑶族先民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谋生。农耕经济出现之后,瑶族人民的粮食主要来源于稻谷和玉米,与此同时,通过狩猎和采集获得的肉、植物根茎等食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给予了山区丰富的野生资源,成就了湘西苗族人“取山所产,吃山所长”的饮食习惯。

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湘西、湘南的崇山峻岭中。湘西有民谣“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播一把种,秋收几颗粒”,说明山区土地耕作条件恶劣。一方面,这给主粮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受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以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山区成为天然的食材库,为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提供了品类繁多的素食和山珍食材。因此,湖南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文化就被打下了地理和人文环境烙印。

在出现固定的种植农业之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这样的游耕状态是湘南瑶族人民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瑶族先民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谋生。陆地上的野生动植物以及河中鱼虾皆是人们的主食。由于食物来源不稳定,瑶族先民常常受到饥饿威胁。农耕经济出现之后,瑶族人民的粮食主要来源于稻谷和玉米,与此同时,通过狩猎和采集获得的肉、植物根茎等食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给予了山区丰富的野生资源,成就了湘西苗族人“取山所产,吃山所长”的饮食习惯。他们追随时间的脚步,找寻当地特有的素食和山珍,在不同季节采集各种野生植物并捕猎、打捞各种野生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如椿木尖、竹笋、野紫菜、野蘑菇、八月瓜、野猕猴桃、虫蛹、蛇、野兔、虾、鱼、黄鳝、泥鳅河蚌等。

现在,除了野外采摘,人工培育和种植也成为素食的主要来源。人工培育的蔬菜主要有丝瓜南瓜、黄瓜、豌豆、白菜、莜麦菜、蕨菜、蘑菇、木耳、折耳根[1]等。而饲养的猪、羊、牛、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是主要的肉食来源(下一章主要讲肉食)。(www.daowen.com)

湘西苗族食物的烹饪加工方法多样,有蒸、炒、炸、煎、煮、冻、烘、腌、熏等方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采用腌制法和熏制法来制作和保存食物,如腊肉,烟熏的腊肉颜色深红,肉质硬结,咸而入味,可储藏的时间长。

湘西苗族菜肴讲究“酸、辣、香”,这与当地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湘西苗族食五谷杂粮,杂粮粗涩难咽且不易消化,配以“酸、辣、香”则易开胃,有助于消化。腌制食品的方法被湘西苗族称为“醉”,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子。调味品主要有辣椒、生姜、葱、蒜、山花椒、山胡椒等。苗族人民过去长期居住在山高谷深的地区,当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食盐供应不足,这使得“酸、辣、香”三味占据了其日常饮食的主导地位。腌酸制品能够以酸代盐、消署解渴、杀菌防病、开胃助消化,常见的酸类制品有酸青菜、酸肉、酸鱼等。苗族人对辣椒的偏好不亚于酸,当地有“无椒不成菜”之说,用辣椒加工制作而成的较为常见的有泡辣椒、酸辣子、剁辣子、辣子酱等。此外,以香为代表的菜式主要包括五香鱼、桃花虫、臭豆渣、菜豆腐等。[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