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变迁中的饮食习俗

社会变迁中的饮食习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无论是传统食物本身,还是烹制、食用食物的习俗,都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呈现多元的饮食文化面貌。农业生产在经济生产方式中所占比例减少,直接导致伴随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一系列饮食习俗也逐渐消失。总之,现代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产生的冲击,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无论是传统食物本身,还是烹制、食用食物的习俗,都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呈现多元的饮食文化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热潮涌现,少数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移,留下的多是“三八、六一、九九”(妇女、儿童和年长者),由此产生的村庄“空心化现象”导致了文化的断层。农业生产在经济生产方式中所占比例减少,直接导致伴随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一系列饮食习俗也逐渐消失。尽管糍粑、腊肉、团馓等传统的食物依旧出现在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在制作和食用方法上也都有了新的特色。以糍粑为例,传统的糍粑以众人分工合作打制而成,现在,在村庄中我们仍能见到不少用于打制糍粑的石槽、木槽、木槌,但大多已搁置不用,人们为方便省事大多使用机器制作糍粑。

机器制作的糍粑可储藏的时间短,口感与人力打制的不同,人力打制的糍粑口感更软糯,并且可储藏的时间更长,用清水泡着,定期换水,可以从春节一直放到清明。尽管如此,使用机器制作糍粑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有些人干脆直接从集市购买食用,过去那种众人打制糍粑的欢快热闹场面已不多见。方便、省事固然是机器能够替代人工的原因之一,而青壮年的外移、劳动力的缺失,则是人工不得不让位于机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在。留在村庄中的“三八、六一、九九”无法完成打制糍粑这项需要体力作为支撑的活动,劳动力的外流使得传统的糍粑制作工艺逐渐淡出当地人的生活。而食用糍粑的习俗,又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相联系。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们在下田干活时会带上几个糍粑,生火烤软吃起来很香。因便于储藏、携带和食用方便,糍粑成为村民开展农业生产时经常食用的一种食物。现在,随着农业生产占比下降,糍粑也渐渐淡出了村民日常生活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口味多样的方便面蛋糕、小饼干等速食食品,这些食物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多人家中或多或少都买了一些速食食品应对农忙或特殊场合,这也进一步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的变迁。

总之,现代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产生的冲击,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随着交通、经济条件的改善,原本闭塞的山区变得开放,外来速食食品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取代了部分传统食物;二是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变,一些和农耕文明相伴相生的传统食物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或仅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品甚至是过往生活的回忆,随之而来的是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习俗不断被简化或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三是外出务工潮的兴起导致大量人口外迁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做起来耗时耗力的传统食物在制作方式上发生改变——人工被机器所取代。

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发生的碰撞,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传统饮食的淡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兴起,都使得传统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历史记忆。当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其发展民族特色饮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无论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逐渐没落还是将饮食文化包装成一个地域标志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都是民族饮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变迁形式,也是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史中不可略过的一环。[4]

【注释】
(www.daowen.com)

[1]刘琼,贺友桂.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视域中的饮食文化:以恩施土家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18.

[2]桂阳饺粑[EB/OL].[2018-12-19].http://www.hngy.gov.cn/zjgy/39607/content_2848474.html.

[3]颂扬.湘西社饭[J].民族论坛,2003(1):51.

[4]郭心.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6: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