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苗族人的传统年菜:神秘美味糕粑

苗族人的传统年菜:神秘美味糕粑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年的时候,怀化苗族人民喜欢做糕粑,这是一种可人神共享的食物。油粑粑香辣脆软,是受湘西土家族人青睐的一种特色美食,食用方便,便于携带,也常常用于赠送亲朋。湘西的土家族也爱打糍粑,因为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人们又将糍粑称作“年糕”。做饺粑更是一件神圣的事,制作时要沐浴、更衣、焚香,其中缘由不得而知。按时令分,饺粑有春节饺粑、清明饺粑、立夏饺粑等,尤其以清明节前后做的清明饺粑为一大特色。

苗族人的传统年菜:神秘美味糕粑

(1)粑食(图2-1)

图2-1 粑食

和北方民族喜爱将小麦制作成各种面食不同,南方民族喜欢用稻米制作各种糍粑类糕点。在过去,制作糍粑无法靠一个人完成,需要众人分工合作完成。在制作糍粑的过程中,亲人、邻里间互相帮助,共同劳动,一起品尝劳动果实。在这一过程中,美味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欢愉的心情是主要的。瑶族居住的山地气候适合种植糯稻,糯米产量不少。除了三色饭、五色饭,糯米还可用来制作其他各种可口的食品。比如将蒸熟的糯米舂成粑粑,然后撒上芝麻或舂碎的花生。或者用糯米粉和水,搓成一个个糯米团,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入红糖(白糖)、芝麻、花生等馅料,用芭蕉叶包起来,之后隔水蒸熟,就做成了香糯软和的叶粑,放凉以后也很方便保存,食用时再次加热即可。用糯米团包裹着黄豆粉、花生碎、芝麻和肉等馅料做成的灰水粽子,也是一道美味。另外,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喝油茶时,可以配上一些糯米粑粑。虽然粑粑主要的原料都是糯米,但馅料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使得粑粑的品类繁多,人们在不同节日所做的粑粑都有不同的花样。

①糕粑。过年的时候,怀化苗族人民喜欢做糕粑,这是一种可人神共享的食物。糕粑也是用糯米制作而成,有肉馅、糖馅等不同的馅料口味,个头十分大,一般有3~5斤米一个,做好的糕粑需要用簸箕来抬,切开成块,用来祭献祖宗。其制作方法和打糍粑差不多。

②油粑粑。和其他用糯米制作的粑食不同,油粑粑是一种以黄豆和大米为原料制作的粑食。将黄豆、大米浸泡后磨成细浆,在特制的模具中铺上细浆,放入肉丝、香菇丁、豆腐粒等馅料,炸熟后即可食用。油粑粑香辣脆软,是受湘西土家族人青睐的一种特色美食,食用方便,便于携带,也常常用于赠送亲朋。

③粽粑。粽粑也叫粽子,是深受汉族人喜爱的一种节日粑食。瑶族人过节时也喜欢包粽粑,三角粽是二月初一赶鸟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初五端午节等节日都要准备的食物。在二月初一赶鸟节,江华瑶族人民为祭祀鸟神,用歌声吸引鸟雀,把三角粽挂在田间地头给鸟吃,以免谷种遭鸟雀啄食。在四月初八牛王节,为犒劳辛勤耕耘的牛,瑶族人要清洗牛栏,做三角粽给牛吃,以表达对牛的喜爱和敬意。在五月初五端午节,瑶族人民准备好粽粑,用菖蒲枝蘸雄黄酒洒在房前屋后用于驱邪避凶,并在大门或者香火台上放上艾叶、菖蒲,这一习俗和汉族的类似。

④水糕粑。农历六月初六瑶族的尝新节,俗称“吃新节”,瑶族人民用新谷打的糯米制成水糕粑或熟粉粑,扶老携幼到田间祭祀祖先,感谢神灵,预祝五谷丰登。水糕粑的做法是将米磨浆,在米浆中放入自己喜欢的菜、肉等,一层一层蒸。

⑤苞谷粑粑。苞谷也叫玉米、玉蜀黍。苞谷粑粑的做法:在苞谷成熟的季节,选择青嫩的苞谷去壳,将籽粒取下,用石磨将籽粒磨成糨糊状,加入少许白糖,然后用叶子包着,蒸熟即可食用。

图2-2 打糍粑

⑥糍粑。糍粑是瑶族人每到过年都会做的一种食物。其做法是将浸泡3~4个小时的糯米沥干水分,蒸熟后放入石槽中,用木槌舂成粑粑,捏成圆形放入模具中,印上花印,用劈开的竹子蘸红色的颜料点缀(图2-2、图2-3)。手工打糍粑费时费力,但这样做出来的糍粑黏性十足,口感柔软细腻,是机器制作比不上的绝佳美味。将糍粑放入冷水中浸泡,保存和食用都很方便。糍粑的食用方式很多,可以蒸着吃、烤着吃、煮着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甜酒煮糍粑,打上一个荷包蛋,就是过年招待亲友的美味。湘西的土家族也爱打糍粑,因为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人们又将糍粑称作“年糕”。“腊月二十八舂糍粑”是人们的普遍认知,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家家户户打糍粑是过年前重要的准备活动之一,也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此起彼伏的舂米声中充满迎接新年的欢乐气息,具有浓浓的年味。一碗红糖拌糍粑用来招呼客人,寓意着红红火火,万事吉利

图2-3 做好的糍粑

⑦蕨粑。野生蕨菜根中含一定量的淀粉,人们从山上采来蕨根,经洗净、浸泡、搅拌、过滤等工序提取出蕨粉而制成蕨粑。蕨粑含有丰富的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蕨粉的采集加工程序复杂,但因其劲道足、口感佳,而深受土家族人的青睐。传说盘古开天地之时,蕨粉长在蕨叶上,当人们遇到灾荒时才用它作补给。那时只要将盛具接在蕨叶下,用手拍拍就可获得蕨粉。有一年,先民遭遇灾荒,没有食物,只得上山打蕨粉吃。一天,一个懒妇人吃蕨粑后洗碗,边洗边用刷把磕打灶边骂:“该死的土菩萨,哪门(怎么)不把蕨粑一堆堆地堆在坡上。”她每天这样不停地打骂,把灶神和土地菩萨惹烦了,灶神和土地菩萨商议决定惩戒一下这个懒妇人。土地菩萨就把蕨粉藏在树叶下,人们打蕨粉时还得将树叶一起弄回家,用筛子筛,这样又多了一道工序。懒妇人骂得更凶了,一而再,再而三,土地菩萨干脆把蕨粉埋藏在蕨根里,一直埋到地下三尺深。后来,人们挖蕨就很费力气,挖回来后还得用棒槌打碎打烂,用水过滤,沉淀一晚上才能取得蕨粉,再加工制作成蕨粑。[1]

⑧饺粑。在素有“千年古郡”之称的桂阳,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粑。吃饺粑的习惯不知可以上溯到哪个年代。相传,饺粑的制作和食用最早源于当地的瑶族,后来也影响了周边居住的其他民族。过去,人们只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和场合制作饺粑,诸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婴儿满月时。做饺粑更是一件神圣的事,制作时要沐浴、更衣、焚香,其中缘由不得而知。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饺粑早已不是稀奇之物,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如今,饺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吃,在桂阳的大街小巷,人们都不难见到晶莹剔透、色泽亮丽、品类繁多的饺粑。饺粑因其皮薄馅多、香味诱人和寓意美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饺粑种类很多,按原料的不同分,有糯米饺粑、籼米饺粑、艾叶饺粑、高粱饺粑、红薯饺粑、荞麦饺粑、藕粉饺粑、蕨粉饺粑等。以前过苦日子时,人们还做过米糠饺粑。按时令分,饺粑有春节饺粑、清明饺粑、立夏饺粑等,尤其以清明节前后做的清明饺粑为一大特色。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就是饺粑,这种供品饺粑一般都是纯米做成风干的,耐收藏。清明时节制作的饺粑与平时的不同,人们还要在大米粉里加入少许艾叶,这样白色的饺粑就变成了深绿色的,透着艾叶清新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开,据说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果用包裹饺粑的叶子命名的话,饺粑还可分为桐叶饺粑、荷叶饺粑、柚叶饺粑等。(www.daowen.com)

皮薄馅多是饺粑的一大特色,其馅料丰富,主要有香葱、大蒜、豆角、白菜、豆腐、腊肉等,有时还会加入少量辣椒粉调味。馅有酸、甜、辣、咸等多种风味。制作饺粑的一般工序是:先选用优质米,一般是用糯米和籼米兑配;然后用清水把米淘洗干净、晒干,磨成米粉,取适量米粉放入盆中,加水搅拌,接着使劲揉成米粉团,直到米粉团有了很强的黏性;再将米粉团捏成汤圆大小的圆形疙瘩,用手轻压米粉疙瘩,拍成薄薄的圆饼状,用一个饭碗倒扣上去,随手扯掉碗沿外多余的米粉团,掀开碗,一个又圆又薄的米粉粑皮就制作好了;轻轻将粑皮摊开托在左手掌心,右手夹起早就准备好的馅放进粑皮中间,然后将粑皮对折,包住馅,用力捏紧粑皮的边沿,一些经验丰富的人还能在粑皮的边沿捏出很多好看的花纹。

图2-4 江永梭子粑粑

将做好的饺粑整齐地放置在竹篾上(现在多使用不锈钢蒸架),用一口大锅烧开水,依靠水蒸气将饺粑完全蒸熟。蒸饺粑是一门大学问,时间和火候的掌握很重要。火候不够,熟不透;过火了,会粘锅,还会使饺粑软得不成形,甚至漏出馅来。因此,要蒸出一锅色、香、味、形俱佳的饺粑,与拌馅、火候等关系极大。[2]

⑨梭子粑粑。在江永县瑶族中,特别是以勾蓝瑶为代表的瑶族人流行吃梭子粑粑(图2-4)。梭子粑粑,顾名思义,形状像织布机上用来织布的梭子。在糯米粉中加入煮熟煮烂了的南瓜、红薯等,将其揉成有黏性的粉团,然后放入石槽中用棒槌舂烂,作为梭子粑粑的外皮原料。有了外皮原料,接着就是要做好馅。馅一般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馅料主要为黑芝麻、白糖和花生粉,咸味馅料主要是炒熟的豆角、胡萝卜、五花肉等。最后从舂好的外皮原料中取鸡蛋大小的粉团,捏成薄饼状,摊在掌心,舀上一勺馅料,将其包裹起来,做成梭子模样。

(2)姊妹饭

在糯食中,极具代表性的有苗族地区的姊妹饭,即五色糯米饭。在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活动环节,食物可以作为传递恋爱态度的信物。例如,苗家姑娘在“姊妹饭节”送给男子的食物就是五色糯米饭。糯米饭的形式也有讲究,加不同的物件代表不同的寓意:包一双筷子意为“成双成对”,表示答应男子的求婚;包两个辣椒,则表示“好事难成”。除此之外,苗家男子也常携美酒或糯米制作的其他礼物拜见女方父母,用来表达心意,以结良缘。

(3)乌叶饭

在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会制作一种初夏的美食——乌叶饭。相传乌叶饭具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和乌发的功效,适宜体质弱者食疗调补,另外还有祛湿防蚊的功效。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是乌叶饭制作原材——乌叶等多种植物生长的好场所。人们将采集的乌叶清洗干净,放进石臼,用木槌捣碎。将乌叶捣碎后,放入桶中,在清水中反复揉搓,使汁浆慢慢渗出,再用纱布过滤汁浆,最后取过滤后的汁水,倒入事先备好的白糯米中,用手搅拌,使糯米均匀吸收汁水。放置三个小时后,瓷白的糯米变成乌黑色。点火烧柴、架锅放油,将乌黑色的糯米倒入锅中翻炒,使油脂渗透到糯米当中,这样做出来的乌叶饭乌黑油亮,香糯爽口。

(4)社饭

土家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因长期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形式丰富多彩的岁时习俗。在各种岁时或者不同祭祀活动中,食材及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武陵山区山岭层叠,受工业文明影响较少,文明发展进程较缓,保存了特别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流传着诸多与饮食习俗相关的典故,因此土家族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如春社习俗,每年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十天一戊)称为社日[3],吃社饭(图2-5)是其重要的饮食习俗,这种习俗在武陵山区十分普遍。蒿菜、糯米及腊肉是传统社饭的三大主要原料。社饭的制作方法是:人们在春社日的前几天就开始忙于做社菜,将田园里、小溪边、山坡上的鲜嫩蒿菜(香蒿、青蒿)采摘回家,洗净剁碎,除净苦水,焙干。煮饭时,先将肥瘦相间的腊肉炒香,盛出待用。把糯米和籼米以一定比例准备好,先煮籼米,趁籼米半熟时放入糯米,然后滗干米汤,放入社菜、野蒜、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并搅拌均匀,用小火将其蒸或焖熟。此时揭开锅盖,香气扑鼻,其味鲜美,妙不可言。

图2-5 社饭

社日期间,人们相互邀请吃社饭,今天这家,明天那家,谓之“吃转转席”。社宴散席时,主人还要给客人带一些社饭回家;对于未能赴宴的人家,主人还会派人专程将社饭送到对方家中。

土家族人有特定的饮食习俗。尤其红喜事、年节等重要宴会上,人们十分讲究席位的排列。摆宴席的堂屋一般有神龛,以神龛之左为大,其右为小。要先请长辈入座,长辈品尝菜肴后,同席其他人方可动筷。另外,人们在用餐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礼节。比如饮酒完毕准备添饭时,要向同席人表明:“您几位慢慢喝,我吃饭陪!”进食完毕,不能马上离席,待同席的人说“散坐,散坐”方才离席。此外,由于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在饮食上,土家族人民忌浪费,耻奢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