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饮食民俗:少数民族饮食的汉化与本色

饮食民俗:少数民族饮食的汉化与本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汉族的影响不断加强,少数民族饮食的汉化就成为主流。苗族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及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方式不同,因而所处经济类型不同,也就造成饮食习惯的差异。以酸食而言,湖南省苗族在酸食习惯上与周围的侗族、汉族相差不大。又如,许多民族十分重视婴儿的诞生,侗族也不例外。“三朝礼”又称“三朝酒”,这显然也是受汉族的影响。而有些民族则始终保持本民族一以贯之的饮食特色。

由于长期的族群交融,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民族杂居、多民族交融的特点,最能体现多元一体格局,因而表现在饮食民俗上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打油茶”是苗、瑶族饮食民俗的共同特点,但周边的汉族受其影响,也一样喜爱“打油茶”。

由于汉族的影响不断加强,少数民族饮食的汉化就成为主流。苗族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及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方式不同,因而所处经济类型不同,也就造成饮食习惯的差异。如湖南省苗族以水稻种植为主,而贵州西北部的苗族则以畜牧业为主。以酸食而言,湖南省苗族在酸食习惯上与周围的侗族、汉族相差不大。

春社习俗至今还保留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中。端午和重阳也是苗族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在端午节,苗家人都要包粽粑,到田间、山坡上、旱地里去祭五谷神。

长江流域的汉族人家盛行在端午节喝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害虫,而在端午节这天瑶族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雄黄酒,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汉化特色鲜明。

又如,许多民族十分重视婴儿的诞生,侗族也不例外。在侗乡,为了庆祝新生命的到来,人们以大宴宾客的方式为其举行隆重的“三朝礼”仪式。这种仪式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称“打三斗”,一般在新人婚后头胎婴儿来到世上的第三天举行。“三朝礼”又称“三朝酒”,这显然也是受汉族的影响。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未尝不是汉人曾经的传统在少数民族中的遗留或创造性的转化。

而有些民族则始终保持本民族一以贯之的饮食特色。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各族人民食物的种类和样式不断丰富,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味和饮食习俗被人们传承了下来。如湘西土家族重视饮食风味与养生。冬春之际,为适应山区湿冷的自然环境,人们的餐桌离不开炉子菜(火锅),这种菜荤素搭配,起到驱寒防病的效果。人们喜欢吃鱼腥草,它有利尿消炎的作用。花椒叶、山胡椒辣椒常用来做作料,以增加菜的香味和起到开胃的作用。此外,土家族人也很重视传统节日,而不同节日的饮食种类和习俗各有不同。过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土家族人有提前一天过年的独特习俗,称“过赶年”。人们杀年猪、煮米酒、做土家合菜,在一起吃丰盛的团年饭。在社日,人们制作社饭,一是敬土地神,二是将其作为礼物彼此馈赠。又如湘西花垣、凤凰等地的苗族依然保留着尝新节习俗,每年农历六月第二个卯日,人们将新出的辣椒、黄瓜、茄子等端上餐桌,用稻田里上浆的稻穗放入锅中和陈米一起煮熟;人们先用做好的食物祭祀祖先,然后围坐在一起用餐。

少数民族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生活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本民族独特的饮食风俗以开餐馆或酒店的形式带入都市商业中,小到随处可见的“湘西泡菜”,大到“吃饭皇帝大”等连锁经营的民族餐饮主题餐厅,都使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成为都市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1]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9.

[2]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1.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9.(www.daowen.com)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如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具茶叶茶道

[5]湘西自治州社科联课题调研组.湘西地区特色餐饮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EB/OL].[2015-12-15].http://www.hnsk.gov.cn/Info.aspx?ModelId=1&Id=3487.

[6]寨老制组织是苗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中具有极大权威的一种民间自治组织。该组织由寨老、族老、理老、鼓藏头、活路头、榔头等组成,以寨老为主。其中,活路头是世袭的,寨老、理老等由群众选举产生。一般来说,寨老是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于需要村民共同协作完成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寨老具有决定权和管理权。

[7]怀化侗家合拢宴[EB/OL].[2013-06-09].http://www.hunan.gov.cn/jxxx/hxwh/gms/201711/t20171111_4685323.html.

[8]肖丁勤.呷合喜饭看古民居 千年铺头风情万种[EB/OL].[2016-05-09].https://www.cbnews.gov.cn/Info.aspx?ModelId=1&Id=40888.

[9]构榔,也叫“构榔会议”,各地苗族叫法不一,是苗族地区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用来议定公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联盟。

[10]寨老和理老皆为寨老制组织的组成部分,一般由民主选举产生,承担各自的管理职能。

[11]汪梅.论谚语的知识建构基础:以湘西土家族谚语为中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92-96.

[12]徐杰舜,张泽忠.“侗不离酸”与侗家的民族认同[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6.

[1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1.

[14]湘西自治州社科联课题调研组.湘西地区特色餐饮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EB/OL].[2015-12-15].http://www.hnsk.gov.cn/Info.aspx?ModelId=1&Id=34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