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作为时代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9]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宏观政策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建立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等级森严的家长制基础上的,传统的、封闭式的宗法家庭已经逐渐衰亡,家庭呈现出核心化、小型化为主的发展趋势,并且直接带来了家庭伦理的巨大变化。
新世纪的家庭伦理剧集中反映了我国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现实生活的主要家庭模式。所谓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其主要的伦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这种家庭模式由婚姻和血缘两条纽带联系着,简单而稳固。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核心家庭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形式奠定了基础,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则进一步加速了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进程。虽然新世纪还有一部分家庭伦理剧仍围绕着大家庭如联合家庭[10]进行故事讲述,但是已经出现了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核心家庭趣味故事的家庭伦理剧作品,且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如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就讲述了郭洋与李梅、许小宁与兰心、老常与陈梦这三个核心家庭的生活故事。其中,证券公司白领李梅和装饰设计师郭洋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夫妻感情不错。本来还算满足的李梅由于为家庭和孩子丧失了不少工作机会,看到别的女人享受事业成功带来的一切,内心委屈失落,于是决心要在事业上奋力打拼一番。皮具公司女老板兰心事业如日中天,野心勃勃地要成为行业女王。丈夫许小宁放弃工作,做“家庭煮夫”照顾女儿。4S店老板老常和陈梦是老夫少妻,再婚家庭。模特出身的妻子陈梦不愿做全职主妇,也参与4S店的经营。这三个核心家庭集中通过三个强势女性兰心、李梅、陈梦的形象塑造,探讨了核心家庭中的男女平等和分工问题。
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夫妻、代际、长幼等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伦理重心的下移和伦理轴心的转移。
伦理重心的下移指的是年轻人取代长者,日益成为婚姻家庭伦理中的关注重心。在中国传统社会,年龄和资历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两点的人往往成为家庭中最具影响力的人。而在现代社会家庭中,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观念的更迭也更为频繁,使得新生代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比老一代的更多优势。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结构较少受到老一辈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身和孩子的成长,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作出选择和决策”[11]。这一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引发代际矛盾,体现为孝亲思想的淡化等。
伦理轴心的转移指的是婚姻家庭关系的轴心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轴心由纵向转变为横向。[12]夫妻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亲子关系更为重要,也更为紧密。父辈们在子女的婚姻问题和生育问题上变得更加被动和无力。现代夫妻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形式。于是,家庭伦理剧中呈现出家庭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家庭、重组家庭等纷纷登上荧屏。如《空镜子》中孙丽的跨国婚姻,《家的N次方》中薛茂祥和文楠组成的再婚家庭,《半路夫妻》中胡晓玲和江建平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庆庆的单亲家庭等。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建构中,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孝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当他论及中国的孝道时曾有言:“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3]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孝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传统家庭的核心,“父慈子孝”是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而“孝”具体指的是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赡养。“孝”是道德的根本,正如《孝经》中记载:“夫孝,德之本也。”[14]由此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大基石。那么,探讨新世纪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孝文化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突破口。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完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孝文化的具体内涵发生了微妙变化。家庭伦理剧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伦理的变迁过程,并通过影像呈现出来。
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父为子纲”不仅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15],必须疼惜自己,不受损伤,而且认为家长对子女可以任意惩处,包括婚姻也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孝文化内涵的演变,婚姻自由已经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并从孝文化中脱离出来。
争取婚姻自由成为家庭伦理剧的主要戏剧冲突之一。大多数家庭伦理剧都会设计父母干预子女婚姻的戏剧冲突,但多是以子女的抗争和获得婚姻自由为结果。例如《新结婚时代》中,简佳和顾小航的错位姐弟恋。简佳是顾小西编辑部的同事,曾与有妇之夫、事业成功的刘凯瑞有一段恋情。而顾小航是顾小西的弟弟,年轻、热情。虽然最初两人有些罅隙,关系紧张,但是随后却在磕绊中萌生了爱恋之情。但是,由于简佳的复杂爱情经历和客观年龄,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周围亲人和朋友的百般阻挠。顾家父母设下鸿门宴,坚决让其断绝与顾小航的来往,遭到了简佳的礼貌婉拒。后简佳又帮着顾父出书,体现出大度善良。经过种种努力,两人终成眷属。
再如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中,罗佳和陈大可的婚姻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罗佳生长在北京,而大可的家则在海滨城市,双方父母都希望将来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二人的婚姻也因此遭到了多方的阻拦。罗佳妈妈甚至站在楼顶以死相逼,后又将罗佳反锁家中防备她和陈大可见面。而大可的妈妈早就为儿子准备了一门绝妙的婚事,罗佳的出现无疑让大可妈妈有苦难言,于是她不仅背着罗佳带儿子去相亲,还想方设法赶走罗佳,努力保卫儿子的“幸福”。但即使面临这样的情况,双方的父母也没能影响罗佳和陈大可的感情,两个人还是偷偷跑去领了结婚证。
电视剧《双城生活》中,徐嘉惠的妈妈非常不喜欢北京姑娘郝京妮,极力撮合儿子和叶紫葳,但最终儿子娶进门的还是郝京妮。
在家庭伦理剧中,父母对儿女婚姻的阻拦多基于客观原因,如地域、年龄、家庭条件等,但是儿女们真挚的爱情和对感情的执着与坚持,最终让父母败下阵来。
孟子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6],《孝经·圣治章》也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的记载。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是“孝”内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重视子嗣,以传宗接代为美德和善行,其次是生儿育女,以继承祖业,再者就是祈求子孙繁衍的祖先祭祀。但是,随着家庭的核心化和小型化,婚姻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经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传统的以“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等面目出现的家庭正在被现代的“情感—心理—文化共同体”式的家庭所取代[17],养育问题变成了夫妻二人的事情,而与孝亲无关。
(www.daowen.com)
图2.5 《夫妻那些事》中的林君不想生孩子
图2.6 《家有爹娘》中爹娘求子心切
新世纪的很多家庭伦理剧都把“传宗接代”问题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内容甚至是主线来表现,传达出现代年轻人对生育问题的自主态度。例如电视剧《夫妻那些事》,主要讲述了林君与唐鹏的丁克生活(见图2.5)。建筑设计师林君想先享受生活,40岁再生孩子。从事会计工作的老公唐鹏却等不及了,且父母一个劲地催,他为了哄林君生孩子,处处忍让赔小心,但林君就是严格执行避孕,让他有苦说不出。母亲为了抱孙子,托词住进了儿子家,把媳妇林君的避孕药统统换走,还偷偷给林君吃怀孕的偏方,被林君发现后引发了家庭矛盾。此外,该剧中,林君的闺蜜那依也是丁克一族,她与王长水结婚多年,把宠物当孩子养却坚决不自己生养。一次意外怀孕,那依瞒着王长水把孩子偷偷打掉,其丁克决心可见一斑。在该剧中,“传宗接代”的问题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叙事线索结构全剧,并呈现出“拒绝生子同意生子尝试各种生子方法被告知不能生子离婚复婚意外得子”的叙事脉络。虽然该剧最终选择了回归传统,并以林君喜得贵子、那依得女“大团圆”收尾,但是也通过林君与唐鹏、那依与王长水两个家庭的生育态度,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的观念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把生育问题作为个人的家庭隐私,认为无足轻重。
电视剧《家有爹娘》也集中表现了父母渴望抱孙子的迫切心情(见图2.6)。退休在家的王起孟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早日抱上个孙子,可是大儿子建新只有一个丫头,抱孙子的愿望只好寄托在二儿子建宁的身上。年轻乐观的建宁和老婆田一倒是夫妻恩爱,其乐融融,可是两个人根本就不想要孩子,结婚几年了,一直在偷偷地避孕。该剧通过两代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将戏剧矛盾集中在老年人想要孙子,中年人离婚又再婚,年轻夫妇不想要孩子等极具社会代表性的话题上。通过代际观念的差异,体现出在当代年轻人中,“孝亲”与“传宗接代”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脱离。
比如,“孝亲”是子女们对父母的恭敬谦让。《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当婆婆沉浸在丧夫之痛中时,豆豆请假在家陪伴。婆婆看着什么都不顺眼,觉得豆豆亲友送的盆景像杨树的墓地,豆豆说那就摆在她自己屋里,实在不行就扔楼下去。婆婆一一否定,认为扔掉可惜,遂决定自己去菜市场卖掉。豆豆哭笑不得,虽觉得不妥,但也一口同意(见图2.7)。随后婆婆又莫名提出不吃“长眼睛,两条腿”的东西,豆豆就赶紧换素食。豆豆和余味处处忍让,甚至对曹心梅的坏脾气不还嘴,不顶撞,豆豆还替曹心梅考虑,说她心情不好,要为她分忧。
再如《家有公婆》中,最为孝顺的当属媳妇韩姗了。她不仅在丈夫“失踪”后自己承担了丈夫欠下的100多万外债,而且还要孝顺老人,照顾孩子,养活一大家人。婆婆柳细腰虽然心地善良,但是嘴巴却不饶人,说话心直口快又粗俗刻薄,让媳妇韩姗颜面全无。尽管如此,韩姗还是尽量不跟婆婆顶嘴、争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孝顺她。
“孝亲”有时候也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如《金婚》中,孩子们为父母办了一场热闹且具有纪念意义的金婚典礼,而且专门准备了婚纱礼服,圆了母亲一辈子想穿次婚纱的愿望。典礼现场,每个孩子又给父母们送上了特别礼物,有父母五十年风雨同舟的照片,有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一副对联,还有当年父母结婚时父亲亲笔写下的保证书等。这些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却是孩子们对父母的一片深情(见图2.8)。
图2.7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讨论盆景
图2.8 《金婚》中的金婚典礼
但是,“孝亲”观念也不再是唯命是从、“父为子纲”,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平等关系上的互相尊敬和依法赡养。如《家有公婆》中舒家的两个孩子,舒新和舒畅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但也没有人认为他们的选择和决定是不孝或是有违道德的。反而是因为舒新能够在父母面前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勇于承担责任,才获得了父亲的赏识和认可;而母亲对女儿舒畅的爱和怨都是源自她自己的感觉,她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女儿如若顺从这样的母亲,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