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兰山西麓文物调查期间,阿拉善盟文物局在该区域调查发现30幅(组)岩画,为便于记录,我们将火烧圈岩画进行了编号。例如,“ZYBH1”:“Z”代表左旗,“Y”代表岩画,“B”代表巴彦浩特岩画,“H”代表火烧圈岩画,“1”代表序号。现以资料建档编号为序对主要岩画加以介绍。
ZYBH1:卷云纹。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7厘米,色泽为浅灰色;石体表面基本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229)。
ZYBH2:马。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2厘米,高9厘米,色泽为浅灰色;石体有裂缝,表面较平整,保存状况一般(图230)。
ZYBH3:卷云纹。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5厘米,色泽为浅灰色;石体表面有裂缝,保存状况一般(图231)。
ZYBH4:骑者。两骑,人物执缰扬鞭。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6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浅褐色;石体表面平直,有裂缝,保存状况差(图232)。
ZYBH5:骑者。人物执缰扬鞭。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8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浅褐色;石体表面平直,有裂缝,保存状况一般(图233)。
ZYBH6:牛。犄角向上直挺,身体向前倾,尾后扬。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0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开裂,保存状况差(图234)。
ZYBH7:对马。上下两组,头部相对。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35厘米,高28厘米,色泽为浅褐色;石体表面开裂,保存状况一般(图235)。
ZYBH8:马。大小各一匹,小马位于下方,头与大马反方向。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5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开裂严重,保存状况极差(图236)。
ZYBH9:梵文六字真言。梵文。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约7厘米,色泽为浅褐色;石体表面开裂,保存状况一般(图237)。(www.daowen.com)
ZYBH10:梵文六字真言、佛八宝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20厘米,高170厘米,色泽为浅褐色;石体表面有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238)。
ZYBH11:骑者。人物为短竖状。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有的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5厘米,高23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风化开裂,保存状况差(图239)。
ZYBH12:马。呈站立状,短尾。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2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风化开裂,保存状况较差(图240)。
ZYBH13:动物。两只,个体较小。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0厘米,高21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风蚀明显,保存状况一般(图241)。
ZYBH14:马。两匹,上下反向分布。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2厘米,高36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露于地表,表面基本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242)。
ZYBH15:盘羊。角后曲。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3厘米,高12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基本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243)。
ZYBH16:北山羊、骆驼。羊两只,骆驼一峰,上下反向分布。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25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244)。
ZYBH17:动物。主体基本清晰,但不能辨认是何种动物,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4厘米,高8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有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245)。
ZYBH18:马、虎。两匹马、一只虎,上下分布。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刻表现手法;图幅宽41厘米,高56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有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246)。
ZYBH19:马。两匹,上下分布,头部相对,左右相背。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1厘米,高18厘米,色泽为深褐色;石体表面基本光滑,有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2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