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彦浩特岩画:227幅岩画分区及主要介绍

巴彦浩特岩画:227幅岩画分区及主要介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拉善盟文物局在哈喇乌沟口调查发现岩画227幅(组),为便于记录,将其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西,柏油路以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141幅;B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西,柏油路以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49幅;C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东区域,调查发现岩画37幅。现以资料建档编号为序对各区主要岩画加以介绍。

巴彦浩特岩画:227幅岩画分区及主要介绍

阿拉善盟文物局在哈喇乌沟口调查发现岩画227幅(组),为便于记录,将其分为A、B、C三个区域,A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西,柏油路以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141幅;B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西,柏油路以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49幅;C区为贺兰山林管站以东区域,调查发现岩画37幅。为便于建档管理,我们又进行了编码。例如,“ZYBHA1”:“Z”代表左旗,“Y”代表岩画,“B”代表巴彦浩特岩画,“H”代表哈喇乌沟口岩画,“A”代表分区,“1”代表序号。现以资料建档编号为序对各区主要岩画加以介绍。

1.A区主要岩画

ZYBHA1:马。扬尾,做奔跑状。图幅宽15厘米,高9厘米,色调为土黄色,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自然崩裂,裂缝处有灌木长出,表面有多处裂痕,保存状况较差(图1)。

ZYBHA2:北山羊。两只北山羊前后相随,向前奔跑。图幅宽22厘米,高4厘米,色调为黄褐色,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阴刻细线条手法;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一端有多处裂痕,保存基本完整(图2)。

ZYBHA3:骑者。两臂前后张开,马呈站立状。图幅宽8厘米,高8厘米,色调为土黄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3)。

ZYBHA4:旱獭。呈站立状。图幅宽35厘米,高20厘米,色调为浅灰色,清晰,部分被土掩;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勾勒手法;圆石,大部埋于地下,露出部分石面,表面光滑,保存完整(图4)。

ZYBHA5:北山羊。角大而后曲,短尾上翘。四肢有些漫漶不清,色调为土黄色,图幅宽13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开裂、剥落,保存状况差(图5)。

ZYBHA6:人面像。呈圆角长方形,中部有一竖线贯穿,右上角有一小圆,中有一点。图幅宽20厘米,高17厘米,色调为灰褐色,主体清晰,部分被土掩;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勾勒手法;圆石,半埋于地下,露出部分石面,表面光滑,保存完整(图6)。

ZYBHA7:牛。呈站立状,生殖器外露,身体饰有四个圆点。图幅宽45厘米,高16厘米,色调为土黄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勾勒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部分有石皮崩落,保存状况较好(图7)。

ZYBHA8:北山羊。角大而后曲,短尾上翘,四肢下端屈连,应为旧画新作。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色调为浅灰色,整体有些漫漶不清;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开裂较多,保存状况差(图8)。

ZYBHA9:马。呈站立状。图幅宽13厘米,高8厘米,色调为浅灰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大部埋于地下,露出部分石面,表面光滑,保存完整(图9)。

ZYBHA10:狩猎。上方有三只北山羊,两大一小,下方右边绘有弓箭,左边主题为三角形图案,漫漶不清。图幅宽46厘米,高35厘米,色调灰白,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10)。

ZYBHA11:骑者。执缰扬鞭,向前奔驰。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色调为浅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11)。

ZYBHA12:马。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色调为黄褐色,较为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形象简洁;圆石,大部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但有裂痕,保存状况较好(图12)。

ZYBHA13:骑者、动物。主体为两骑前后而行,前方有鹿、马等动物,部分图案漫漶不清。图幅宽56厘米,高35厘米,主体色调为灰白色且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开裂明显,保存状况差(图13)。

ZYBHA14:骑者。两臂伸开,马呈奔跑状。图幅宽10厘米,高8厘米,色调为土黄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14)。

ZYBHA15:舞者。双臂水平张开,小臂向上举起,双腿叉开,露出长尾饰或生殖器。图幅宽25厘米,高36厘米,主体色调为土黄色,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15)

ZYBHA16:骑者。执缰扬鞭,策马向前。图幅宽16厘米,高13厘米,色调为浅褐色,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剥落及细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6)。

ZYBHA17:猎鹰与北山羊。猎鹰两只,展翅;北山羊四肢屈连,呈奔跑状,较为清晰的有六只,其余漫漶不清。图幅宽54厘米,高20厘米,色调为土黄色,底色为灰褐色,似有后期描画之嫌;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勾勒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完整(图17)。

ZYBHA18:骑者。执缰扬鞭,马呈站立状。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色调为浅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18)。

ZYBHA19:马。屈肢站立状。图幅宽14厘米,高10厘米,色调为黄褐色,较为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形象简洁;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部分崩裂,保存状况一般(图19)。

ZYBHA20:骑者。执缰扬鞭,高头大马,呈行走状。图幅宽19厘米,高15厘米,色调为灰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形象简洁;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0)。

ZYBHA21:乘驼人。骆驼呈行走状。图幅宽26厘米,高23厘米,色调为黄褐色,较为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大部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1)。

ZYBHA22:北山羊。长角后曲,短尾上翘,呈奔跑状。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色调为灰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2)。

ZYBHA23:人与马。两人双臂向下伸直,微张,双腿分开站立;三匹马,呈行走状。图幅宽45厘米,高33厘米,色调为灰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石皮大部分剥落,只保存了画面部分,保存状况很差(图23)。

ZYBHA24:骑者、马。上半部一骑者,双臂伸直;下半部有一匹马,呈行走状。图幅宽42厘米,高46厘米,色调为灰褐色,人物有些漫漶不清,马较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小块石皮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24)。

ZYBHA25:盘羊。双角后曲,短尾上翘,呈奔跑状。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色调为浅褐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5)。

ZYBHA26:北山羊。双角后曲,短尾上翘,呈行走状。图幅宽19厘米,高15厘米,色调为土黄色,不甚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竖立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6)。

ZYBHA27:鹿。角的造型长且具装饰性,呈行走状,生殖器外露。图的整体较清晰完整,采用阴刻手法,色调为土黄色;图幅宽32厘米,高2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裂痕明显,保存状况较差(图27)。

ZYBHA28:马。呈奔跑状,尾部不明显,尚未完成。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色调为土黄色,不甚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28)。

ZYBHA29:人。双臂向下伸直,微张,身体部分较长,饰有鱼骨状纹饰,露尾饰,双腿很短,似骷髅状。图幅宽16厘米,高46厘米,色调为土黄色,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于地表,开裂为两部分,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差(图29)。

ZYBHA30:骑者、北山羊、马。图案主体为一骑者,人的造型模糊,马的造型采用细线条勾勒,色调为灰褐色;上方刻有一北山羊图案,头部剥落,残缺;骑者右下方刻有一匹马。它们的造型手法与主体图案不同,采用阴刻线条手法,色调为黄褐色,应是不同时期作品;图幅宽38厘米,高36厘米,整体较为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一般(图30)。

ZYBHA31:虎。整体漫漶不清,只有后半部分,后腿及长尾卷曲。采用细线条勾勒,色泽黄褐色,制作方式为划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一般(图31)。

ZYBHA32:鹿。长角向上,腿部不甚清晰,似未完成。采用阴刻手法,色泽浅褐色;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一般(图32)。

ZYBHA33:黄羊。长角向上,短尾上翘,身体饰有竖条状花纹。图案整体,清晰完整,采用线条勾勒手法,色泽灰褐色;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33)。

ZYBHA34:盘羊。长角向后卷曲,短尾,前腿向前伸直,呈奔跑状。图案整体较为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完整,保存状况完整(图34)。

ZYBHA35:马。头部漫漶不清,四肢内屈,呈扬尾奔跑状,生殖器外露。图案主体较为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28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完整,保存状况完整(图35)。

ZYBHA36:骑者。人物造型清晰,执缰扬鞭;马的造型只有头和身体部分,四肢漫漶不清。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裂痕明显,保存状况较差(图36)。

ZYBHA37:动物。图案主体为动物造型,较清晰,有角和细尾,似马,又似鹿。采用阴刻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28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痕,保存状况较好(图37)。

ZYBHA38:骑者、北山羊、马。图案主体为两骑者和一只体型较大的北山羊,其余为四匹小的马和三只北山羊的造型。整体较为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灰褐色;图布满石面,幅宽68厘米,高6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开裂为两部分,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一般(图38)。

ZYBHA39:符号、骑者、动物。主体为一圆形图案,下部接一短竖,其余漫漶不清。采用阴刻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32厘米,高2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断裂,表面光滑,保存状况一般(图39)。

ZYBHA40:黄羊。长角,短尾,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11厘米,高9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但有断裂,保存状况一般(图40)。

ZYBHA41:马。大小两匹,不甚清晰。大马采用细线勾勒轮廓的手法,身体饰有斜线纹;小马为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42厘米,高2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41)。

ZYBHA42:牛。整体轮廓清晰,背脊隆起,头部线条有些漫漶不清。采用线条勾勒手法,色泽土黄色;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但有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42)。

ZYBHA43:盘羊。头部硕大,羊角后曲夸张,身体短小,尾上翘。图案清晰完整,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43)。

ZYBHA44:北山羊。羊角长而后曲,颈部前伸,脊部突起,短尾。图案不甚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44)。

ZYBHA45:鹿。角整体向后水平延伸,与身等长,角叉呈“S”形平行排列,极具装饰性,身体饰斜线纹,头部线条漫漶不清。图案基本清晰,鹿身采用细线勾勒,鹿角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8厘米,高2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45)。

ZYBHA46:马。图案为大小两匹马,不甚清晰。大马采用细线勾勒轮廓的手法;图幅宽28厘米,高20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46)。

ZYBHA47:骑者。图案前半部分较清晰,后半部分漫漶不清,整体应为一骑者造型。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8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47)。

ZYBHA48:北山羊。大小两只北山羊,羊角长而后曲,短尾。图案较为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38厘米,高42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基本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48)。

ZYBHA49:符号。圆圈形图案,中有一点。图案较为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0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49)。

ZYBHA50:骆驼和蛇。图案为一峰骆驼,驼峰高耸,其后为一尾蛇。采用宽线条阴刻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8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50)。

ZYBHA51:马。尾后扬,腿部较短,前腿前伸,呈奔跑状。基本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黄褐色;图幅宽13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51)。

ZYBHA52:狗。尾后卷,呈站立状。整体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0厘米,高9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52)。

ZYBHA53:骑者。人物造型基本呈“十”字,骑于马上,双臂前后张开。图幅宽23厘米,高18厘米,清晰完整;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宽线条手法,简洁形象;石面长70厘米,宽40厘米,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局部有小块石皮剥落和细裂纹,保存状况良好(图53)。

ZYBHA54:北山羊。大小各一只,短尾,屈腿,呈奔跑状。图清晰完整,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有多处裂隙,保存状况差(图54)。

ZYBHA55:马。大小各一匹,腿长而弯曲,呈行走状。图案清晰完整,图幅宽32厘米,高2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55)。

ZYBHA56:马。一匹,扬蹄奔跑。图案基本清晰,图幅宽13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粗糙,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良好(图56)。

ZYBHA57:骑者。人体有些模糊,马前腿后屈,呈奔跑状。图案基本清晰,图幅宽16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有裂隙和大片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57)。

ZYBHA58:鹿、马。角垂直向上延伸,不甚清晰,颈部前伸,呈低头吃草状。图案基本清晰,采用阴刻手法,色泽为黄褐色;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58)。

ZYBHA59:北山羊。三只,前腿前伸,后腿前屈,呈奔跑状;一只角大而后曲,刻痕较深,色泽为深褐色,制作方法为磨刻,其余两只较浅,色泽为黄褐色,整体基本清晰,采用阴刻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两部分应为不同时期作品。整体图幅宽46厘米,高30厘米;圆石,露于地表,有断裂面,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59)。

ZYBHA60:虎。整体不甚清晰,身体部分饰有斜线纹,尾巴长而卷曲,头部线条漫漶不清。图幅宽32厘米,高18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60)。

ZYBHA61:马。主体基本清晰,身体部分配有马鞍,下肢漫漶不清。图幅宽32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基本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61)。

ZYBHA62:鹿。角水平向后伸出,角叉明显,昂头,身体较长。四肢刻画不明显,主体基本清晰;图幅宽28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基本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62)。

ZYBHA63:黄羊。长角向上,前腿屈,后腿伸直,呈站立状。图幅宽14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63)。

ZYBHA64:骑者。图案整体不甚清晰,能看到马的大致轮廓,背部有人。图幅宽20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式表现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4)。

ZYBHA65:北山羊。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长,头上扬,短尾上翘。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5)。

ZYBHA66:马。刻有两匹马,一个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制作手法为凿刻;另一个为线条勾勒,制作方式为划刻,头和身体部分略清晰,四肢部分漫漶不清,色泽为黄褐色,两者制作时间有早晚关系。图幅宽45厘米,高20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6)。

ZYBHA67:马。颈细而短,头部小,身体肥大,粗短尾。图案基本清晰,色泽为土黄色,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制作方式为划刻;图幅宽32厘米,高25厘米;圆石,部分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7)。

ZYBHA68:骑者、马。人物造型为“十”字形,执缰扬鞭,马扬尾,呈行走状。色泽为黄褐色,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划刻;图幅宽25厘米,高20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8)。

ZYBHA69:骑者、马。骑者造型为“十”字形,执缰扬鞭,马扬尾,呈行走状,色泽为灰褐色;对面一匹立马,色泽为土黄色。均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两者制作时间有早晚关系。图幅宽35厘米,高28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69)。

ZYBHA70:骑者、黄羊。骑者造型为“十”字形,执缰扬鞭,马扬尾,呈行走状,其后一只黄羊,色泽为黄褐色;均采用阴刻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32厘米,高25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0)。

ZYBHA71:虎。整体形象有些模糊,身体部分有斜线纹饰,尾部长而卷曲。色泽为土黄色,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划刻;图幅宽41厘米,高22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保存基本完好(图71)。

ZYBHA72:马。四蹄张开,呈飞奔状。图案清晰完整,色泽为灰褐色,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13厘米,高11厘米;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2)。

ZYBHA73:马。仰首,粗颈,身体细长,折尾,前后肢内屈,主体清晰完整。图幅宽29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73)。

ZYBHA74:马。刻有大小两匹,前腿前伸略弯曲,后退向前伸直,呈奔跑状。图案基本清晰,色泽为土黄色,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25厘米,高22厘米;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4)。

ZYBHA75:鹿。角向上,短尾,呈站立状。图案不甚清晰,色泽为土黄色,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5)。

ZYBHA76:马。扬尾,呈奔跑状,主体轮廓基本清晰。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宽线条阴刻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差(图76)。

ZYBHA77:图案。整体无法辨析,色泽为土黄色,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30厘米,高27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7)。

ZYBHA78:虎。整体轮廓基本清晰,前腿探出,呈向前猛扑状,色泽为土黄色,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32厘米,高18厘米;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78)。

ZYBHA79:马。扬尾,做奔跑状,主体轮廓基本清晰。图幅宽25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手法;圆石,露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图79)。

ZYBHA80:北山羊。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长,头上扬,短尾上翘。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7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80)。

ZYBHA81:北山羊。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长,头上扬,短尾上翘。整体不甚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81)。

ZYBHA82:马。长颈,身体较短,头上扬。整体不甚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20厘米,高17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且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较差(图82)。

ZYBHA83:虎。呈坐卧姿态,主体轮廓基本清晰,部分被土掩,身形肥硕,上有交叉线纹,头部线条有些漫漶不清,尾巴向后舒卷。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54厘米,高38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83)。

ZYBHA84:马。身体下垂,较长,头上扬。整体不甚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黄褐色;图幅宽43厘米,高30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差(图84)。

ZYBHA85:北山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长,头上扬,短尾上翘。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7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但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85)。

ZYBHA86:北山羊。可辨认的有六只,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长,头上扬,短尾上翘。图案基本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38厘米,高2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86)。

ZYBHA87:北山羊。两只,前后相距约10厘米,角大而后曲,身体较短,头上扬,长尾,呈奔跑状。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30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87)。

ZYBHA88:虎。呈行走姿态,轮廓基本清晰完整,头部大,有些漫漶不清,身形细长,上有斜向线纹,前腿细长,后腿折屈,尾巴向下舒卷。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60厘米,高42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88)。

ZYBHA89:马。身体平直,细长,尾后扬。主体基本清晰,采用阴刻宽线条表现手法,色泽为黄褐色;图幅宽18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较差(图89)。

ZYBHA90:盘羊。刻有两只,上下分布,羊角大而后曲,身体较短,前后肢均屈而前伸,短尾,尾部翘起。图案清晰完整,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1厘米,高2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有裂痕,保存状况较差(图90)。

ZYBHA91:虎。呈卧虎姿态,轮廓基本清晰,身形肥硕,上有四个圆点纹,头部很大,饰有折线纹,张嘴露出牙齿。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65厘米,高46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91)。

ZYBHA92:骑者与北山羊。骑者双臂张开,执缰扬鞭;身后有一只北山羊,长角后曲,呈奔跑状。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9厘米,高1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92)。

ZYBHA93:骑者、鹿。骑者双臂张开,执缰扬鞭,马尾后扬,呈行走状。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4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93)。

ZYBHA94:骑者。骑者双臂张开,执缰扬鞭,马尾后扬,四肢内屈,呈奔跑状。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0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94)。

ZYBHA95:马。身体细长。主体基本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7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磨刻;圆石,部分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差(图95)。

ZYBHA96:北山羊。大角后曲,身体较长,短尾,呈行走状。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6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96)。

ZYBHA97:图案。内容难以辨认。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97)。

ZYBHA98:骑者、马。骑者执缰扬鞭,马上配有马鞍;其前方另有一匹马,同样配有马鞍;下有汉字“一”和“土”。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6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保存状况一般(图98)。

ZYBHA99:骑者。前后两骑,前者双臂张开,执缰扬鞭,马尾后扬,呈奔跑状,后者有些漫漶不清,仍可辨认。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0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99)。

ZYBHA100:图案化的骆驼。采用阴刻细线条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5厘米,高2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差(图100)。

ZYBHA101:北山羊。大角后曲,短尾上翘,呈奔跑状,四肢内屈。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白色;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01)。

ZYBHA102:马。长颈直伸,四肢分开,长尾下垂,呈行走状。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02)。

ZYBHA103:马。四肢内屈,扬尾,呈奔跑状。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3厘米,高11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03)。(www.daowen.com)

ZYBHA104:骑者、人、北山羊。右侧刻有一骑者,策马扬鞭,向前疾驰;前方一人,双臂张开,前臂下垂,身前仰卧一人,右臂弯曲,双腿分开;骑者身后,四只北山羊向两侧奔跑,后有一人扬臂追赶;此外,下侧边缘又有一骑者,骑马反向奔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60厘米,高4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104)。

ZYBHA105:北山羊、狼。主体为三只北山羊,一只身形较大,角刻画不清晰,似未完成;狼的图案基本清晰,与北山羊的图案相背,位于上侧,似无关联。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40厘米,高2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很好(图105)。

ZYBHA106:人。头部呈圆形,上凸起,手臂粗短,腿弯曲分开。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5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与地表,表面有裂隙和剥落,保存状况较差(图106)。

ZYBHA107:人、盘羊。两人左右错落相邻,一人身形宽大,一人瘦小,皆右臂弯曲,左臂平直,双腿微蹲。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16厘米,高2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石体露与地表,表面光滑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107)。

ZYBHA108:马。身体细长,四肢分开,呈行走状。主体轮廓清晰完整;图幅宽15厘米,高7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宽线条阴刻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一般(图108)。

ZYBHA109:羽毛状图案。图形以一竖向直线左右对称分布,最下端为一横向波浪线,上有一小圆,其上又有两条横向波浪线,再向上有六条开口向上的同心圆弧线,均以竖线作对称轴,最上端接一圆,整体似孔雀羽毛,清晰完整。图幅宽10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条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边缘有裂开,保存状况一般(图109)。

ZYBHA110:射猎。图案整体有些漫漶不清,仔细辨认,为一射猎场景,左边上下有两个射手,手持弓箭,长箭直指前面的两只动物,基本形状应该是两只北山羊。图幅宽25厘米,高2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细线条手法;圆石,露出地表,边缘有开裂,保存状况一般(图110)。

ZYBHA111:盘羊。三只,大角向后卷曲,短尾上翘,呈奔跑状,四肢内屈。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20厘米,高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111)。

ZYBHA112:骑者、马、图案。骑者执缰扬鞭,趋马向前,上部一骑有些模糊,右侧的骑者已被后人重新涂刻,面目全非,个别地方可以辨认。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35厘米,高14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112)。

ZYBHA113:马、北山羊。图案中部刻有两匹马,左边的较为模糊;两边分别刻有一只北山羊。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40厘米,高2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113)。

ZYBHA114:马。并腿站立,尾部刻画不清。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9厘米,高7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隙,保存状况一般(图114)。

ZYBHA115:鹿、狗。鹿角呈树枝状,屈腿站立,短尾,阴部外露,刻画清晰完整。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70厘米,高4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15)。

ZYBHA116:鹿、人面像。两边各有一只鹿,鹿角向后长伸,一只向下开叉,一只向上开叉,屈腿站立,短尾,阴部外露;中部有一大一小人面像;侧面还有一只小的鹿的造型,刻画清晰完整。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05厘米,高7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16)。

ZYBHA117:建筑。两道立柱,中间有四道横线连接,刻画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8厘米,高17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17)。

ZYBHA118:马。共三匹,呈现一匹,刻画较为清晰。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0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划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18)。

ZYBHA119:马。刻画较为清晰。采用线条刻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另有一处似未完成;图幅宽25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19)。

ZYBHA120:北山羊。两只,刻画较为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5厘米,高2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0)。

ZYBHA121:北山羊。四只,有一只尚未刻画完成,图案较为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35厘米,高27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1)。

ZYBHA122:虎。身体部分有斜线装饰,尾部不甚清晰。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8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2)。

ZYBHA123:北山羊。刻画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9厘米,高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3)。

ZYBHA124:骑者。身体部分有斜线装饰,尾部不甚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黄褐色;图幅宽19厘米,高12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4)。

ZYBHA125:骑者。执缰策马,马扬尾奔跑,刻画较为清晰。采用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8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5)。

ZYBHA126:鹿。角向后弯曲,分叉向上,身体细长,刻画较为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7厘米,高13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6)。

ZYBHA127:骑者。执缰策马,马扬尾奔驰,刻画清晰完整。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20厘米,高1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7)。

ZYBHA128:鹰、骑者。鹰展翅向上,骑者在后,刻画较为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36厘米,高2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8)。

ZYBHA129:符号。刻画较为清晰。采用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深褐色;图幅宽10厘米,高10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29)。

ZYBHA130:北山羊。大角向后弯曲,刻画较为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灰褐色;图幅宽20厘米,高1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0)。

ZYBHA131:北山羊。两只,刻画基本清晰。采用宽线条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26厘米,高16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基本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1)。

ZYBHA132:马。刻画较为清晰。采用阴刻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18厘米,高15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2)。

ZYBHA133:射手。站立,手持弓箭,有尾饰,刻画较为清晰。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色泽为土黄色;图幅宽36厘米,高28厘米,制作方式为凿刻;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3)。

2.B区主要岩画

ZYBHB1:虎。图案整体有些不清晰,左侧为一老虎造型,身体饰有斜线纹,长尾向后舒卷,前方为一向前奔跑的北山羊。图幅宽52厘米,高3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勾勒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4)。

ZYBHB2:骑者。图案整体基本清晰;图幅宽17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图135)。

ZYBHB3:乘驼人。坐于驼峰之间,手执缰绳。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5厘米,高2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剥落和细的裂纹,保存状况较差(图136)。

ZYBHB4:乘驼人。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37)。

ZYBHB5: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差(图138)。

ZYBHB6:太阳神像。图案部分清晰,椭圆形面孔,有放射线,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6厘米,高19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39)。

ZYBHB7:马。两匹,相背而行。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34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有断裂,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40)。

ZYBHB8:骑者。人物造型呈“十”字状,马背平直,扬尾前行。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8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41)。

ZYBHB9: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较好(图142)。

ZYBHB10:马。扬尾奔跑。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较好(图143)。

ZYBHB11: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滑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较好(图144)。

ZYBHB12:骑者。人物造型为一短竖,骑高头大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2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45)。

ZYBHB13:动物。图案主体无法辨析,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0厘米,高8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基本光滑,保存较好(图146)。

ZYBHB14:舞者。双臂展开,双腿下蹲。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9厘米,高8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基本光滑,保存较好(图147)。

ZYBHB15:骑者、马。图案主体有些模糊,可初步辨认的有两个骑者,一匹马。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48)。

ZYBHB16:骑者。两骑,呈奔跑状。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20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49)。

ZYBHB17:盘羊角。为卷云纹状。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4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50)。

ZYBHB18:马、图案。两匹,一匹图案清晰,扬尾奔跑,采用阴刻表现手法;一匹似未完成,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制作方式为凿刻。图幅宽28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151)。

ZYBHB19:北山羊。三只。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0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52)。

ZYBHB20:岩羊。大小三只。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有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153)。

ZYBHB21:骑者。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7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54)。

ZYBHB22:舞者。双臂张开,手向上,持有物体,双腿下蹲,有尾饰。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4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保存状况较好(图155)。

ZYBHB23:北山羊。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3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一般(图156)。

ZYBHB24:虎。共三只。现取体量较大的,整体呈三角状,尾部收窄,身体饰有鱼骨状线条。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40厘米,高65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57)。

ZYBHB25:图案化的动物。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3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58)。

ZYBHB26:马。扬尾奔跑。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59)。

ZYBHB27:盘羊、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60)。

ZYBHB28:骑者、符号、北山羊、虎。有一动物上有三个人形图案,十字图案三端为圆点状;虎的造型稍微模糊,尚可辨认身体饰有竖线纹。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阴刻线条、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40厘米,高3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61)。

ZYBHB29:骑者。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62)。

ZYBHB30:牛。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8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63)。

ZYBHB31:骑者。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6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略粗糙,保存状况良好(图164)。

ZYBHB32:马。三匹。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3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略粗糙,保存状况良好(图165)。

ZYBHB33: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4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66)。

ZYBHB34:骑者。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5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较为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67)。

ZYBHB35:骑者。人物呈“十”字造型,马身体为线条勾勒。图案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整体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68)。

ZYBHB36:舞者。双臂张开,手向下,腿下蹲,腰部横一物,有尾饰。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1厘米,高2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较好(图169)。

ZYBHB37: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70)。

ZYBHB38:北山羊。呈奔跑状。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8厘米,高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71)。

ZYBHB39:骑者。策马扬鞭,前面有一马,向前奔跑。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7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72)。

ZYBHB40:马。马尾上扬,四蹄张开,奔跑,嘴张开,呈嘶鸣状。图案清晰,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73)。

ZYBHB41:重轮圈点。五重圆形环纹。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线条表现手法;图幅直径3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竖于地下,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74)。

3.C区主要岩画

ZYBHC1:图案化的虎。身体饰有鱼骨状线条图案,长尾后卷,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32厘米,高22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有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75)。

ZYBHC2:动物。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1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76)。

ZYBHC3:人、动物、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7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半埋于地下,表面光滑,有剥落,保存状况一般(图177)。

ZYBHC4:北山羊。大角后曲,前腿内屈,短尾,呈奔跑状。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3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裂纹较多,保存状况较差(图178)。

ZYBHC5:虎。身体饰有线条,长尾后卷,上下均有小动物。图案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28厘米,高2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79)。

ZYBHC6:叉。主体基本清晰,内容无法辨认,制作方式为划刻,采用线条刻画手法;图幅宽8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灰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80)。

ZYBHC7:骑者、盘羊。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2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灰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81)。

ZYBHC8:骑者。三骑。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25厘米,高29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的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82)。

ZYBHC9:马。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8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基本光滑,保存状况较好(图183)。

ZYBHC10:图案。主体模糊,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8厘米,高19厘米,色泽为灰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保存状况较好(图184)。

ZYBHC11:狼。长尾后拖。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1厘米,高9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85)。

ZYBHC12:图案。主体基本清晰,内容无法辨析,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86)。

ZYBHC13:骑者、动物。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56厘米,高3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87)。

ZYBHC14:马。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6厘米,高13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88)。

ZYBHC15:骑者、马。中间为一骑者,两边各有一匹马。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28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89)。

ZYBHC16:马、北山羊。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6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裂纹,保存状况良好(图190)。

ZYBHC17:马。主体有些模糊,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12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91)。

ZYBHC18:虎。身体饰有线条纹,虎眼圆睁,头部硕大,后腿线条模糊。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59厘米,高46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细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92)。

ZYBHC19:马。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4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93)。

ZYBHC20:马。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刻画手法;图幅宽15厘米,高8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有裂纹,保存状况一般(图194)。

ZYBHC21:北山羊。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刻画手法;图幅宽11厘米,高9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95)。

ZYBHC22:骑羊人。人物造型为一短竖,下有一北山羊造型。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11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黄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粗糙,保存状况一般(图196)。

ZYBHC23:马、岩羊。各一只。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12厘米,高7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有裂纹,保存状况差(图197)。

ZYBHC24:骑者,鹿。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骑者采用阴刻手法,鹿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26厘米,高12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98)。

ZYBHC25:马。共有大小四匹。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勾勒表现手法;图幅宽20厘米,高28厘米,色泽为褐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199)。

ZYBHC26:马。约有两匹。主体较为模糊,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19厘米,高14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0)。

ZYBHC27:马。两匹,生殖器外露。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28厘米,高1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1)。

ZYBHC28:符号、人、马。马的身体为线条勾勒。主体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手法;图幅宽32厘米,高15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2)。

ZYBHC29:植物。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线条刻画表现手法;图幅宽8厘米,高11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露于地表,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3)。

ZYBHC30:鹿。长角后伸。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9厘米,高7厘米,色泽为黄褐色;圆石,部分埋于地下,表面剥蚀严重,保存状况差(图204)。

ZYBHC31:人、对马、斑点。共有两对,各自面对面,嘴相抵;下面一对的左边并列有两个人物造型,只有上半身,臂微张,折而向上;斑点呈花瓣状。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凿刻,采用阴刻表现手法;图幅宽67厘米,高60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埋于土中,表面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5)。

ZYBHC32:双水涡纹和凹穴。两个反向涡纹形成。主体基本清晰,制作方式为磨刻,采用线条刻画表现手法;图幅宽70厘米,高62厘米,色泽为土黄色;圆石,半竖于土中,表面基本光滑,保存状况良好(图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