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县城池结构变化:舟曲金石叙录

舟曲县城池结构变化:舟曲金石叙录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增筑,大致奠定了清代舟曲城的规模,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西固城周围有众多的堡寨,遭遇紧急情况之时,这些堡寨不仅可以自我保护,而且可以相互呼应,共同保障西固城的安全。舟曲县城在明清两代共新修或重修过六次,其中明代两次,清代四次。舟曲县城的面积,因其形状不规则,仅凭城墙周长六百六十六丈,不容易计算城池的面积。

舟曲县城池结构变化:舟曲金石叙录

西固城(今舟曲县城),“西固城自汉元帝时开设,所谓武都戍也。宋绍兴二十年,福津令张俊臣筑。二十七年,县令苗彦茂重建城堡。明洪武十四年,千户姚富新筑,以旧城为西关,周三里,高三丈,池深八尺。辟四门:东曰望阳,西曰戎服,南曰镇静,北曰永泰。南、西、北三门,俱覆以楼;东门在驼岭上,无楼。万历三年百户房宪增筑。[1]乾隆三十七年,州同阿什浑重修。五十一年,州同陈熺又重修。光绪五年,因地震,城塌。七年,西固州同周书、总戎李志刚重修。城垣周六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筑四面城门,修西、南、北三门城楼,筑东、南、北敌台各一。又筑东南大敌台一座。新辟南北水门二,且北水门两侧各置炮台一座[2]。在城东南敌台建奎星阁一座,又新筑北瓮城一道,辟一门,城垛共一千余个[3]。沿城身新修水土佥二十四道,高矮不等。在西北城之角,修砌石堤一道,以堪护城脚。后南门为水所冲,三十年六月,河水暴涨又冲毁西南角楼,城垣,三十三年重修”。

宋代所筑的城池,其大小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但规模当不会太大,且从筑造时间来看,绍兴二十年始筑,仅仅过了七年,到绍兴二十七年又重建,除了自然原因以外,少数民族的入侵及城池的不牢固也可能为重修的原因之一。

明洪武四年,西固千户韩文率众归附明朝。洪武十四年,千户姚富新筑的西固城,因为有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西固城的面貌:以旧城为西关而扩建,扩建以后城周长三里,高三丈,四周有池,深八尺。有四座城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且南、西、北三门上还有城楼。东门在驼岭之上。实际上,在洪武十六年的时候,朝廷下过诏令:“秋七月丁未,诏天下都司:凡所属卫所城池,及境内道里远近,山川险易,关津亭堠,舟车漕运,仓库邮传,土地所产,悉绘图以献。”[4]因此我们推测,在洪武年间,详细的西固城池图应该曾被进献到朝廷,但因时间太久,现在已无法得知,不过其规模形制应当与方志中姚富所筑相吻合,只是更为详细。到了万历年间,皇帝下令各边城倍筑西城,西固城也随之增筑了西城。此事舟曲现存的《明承信校尉房临溪墓志铭》有记载:“万历乙亥,上命各边城垣周围,倍筑西城,当道委公督事,公不惮辛劳,不恤昏暮,三年告成。”此次增筑,大致奠定了清代舟曲城的规模,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图41-1:康熙版《巩昌府志》中的西固城图

关于清代的舟曲城的规模及大小,下面列举几张不同时期地西固城池图,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些信息:

从康熙版《巩昌府志》中的西固城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固城的西城,其规模不大,仅相当于内城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却可以起到保护内城的作用,并且城西土地较为平坦,在此地筑城有一定的优势。除了西城以外,还可以看到西固城的南面,紧挨着南城墙也有类似的外城,在白龙江的北岸,这在文献中没有找到记载,不过白龙江以南属于番地,这一外城有可能也是因为战略原因而修筑的。再看西固城北,有演武亭(厅),从图上来看占地规模不小。在此地设演武厅的原因有二,一是城北临近番地,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二是原来西固的军营、卫所即在北门外,距离较近,方便练兵。此外,西固城周围有众多的堡寨,遭遇紧急情况之时,这些堡寨不仅可以自我保护,而且可以相互呼应,共同保障西固城的安全。这是我们从康熙时的西固城图中可以看到的一些信息。

(www.daowen.com)

图41-2:乾隆版《甘肃通志》中的西固城图

图41-3:光绪版《阶州直隶州续志》中的西固城图

乾隆年间,西固城的主体规模仍像从前一样,未有多大变化。从中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西城的存在。

到了清末,方志中对于西固城池图描绘比较详细,不仅画出了四门、衙署、庙宇等的方位,还画出了城内主干道的路线,特别是三眼泉渠穿城而过,南北水门的方位记载详细。后两张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西固城内部的结构已经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祠庙区、官署区等,每一类的区域都相对集中,各自有自己的范围。光绪版《阶州直隶州续志》成书于光绪十三年,所载的西固城当是光绪七年西固州同周书重修后的城池,此时已经看不到西城的踪迹了,不知道是拆除了还是被纳入到内城之中了,从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西固城城墙的长度已经由三里增加到了六百六十六丈(相当于四里余),因此我们推测,原来的西城已经被纳入到内城之中了。并且在光绪六到七年的那次重修西固城垣的工程中,西固城的北门已改称“拱辰”。有出土的石匾为证,至于其他城门是否也改过名,目前资料有限,不得而知。

舟曲县城在明清两代共新修或重修过六次,其中明代两次,清代四次。对重修的原因进行分析,舟曲在清代自然灾害还是比较频繁的,因地形及气候等原因,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加之临近番地,受战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不论怎样,西固城地处与番界交接之处,其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届政府对城池的修筑及加固都比较用心。舟曲县城的面积,因其形状不规则,仅凭城墙周长六百六十六丈,不容易计算城池的面积。

图41-4:1949年西固起义时的西固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