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金石叙录:摩崖石刻内容考释及历史价值

舟曲金石叙录:摩崖石刻内容考释及历史价值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根据摩崖的铭刻的内容进行分类,这处摩崖属于纪事类摩崖[7]。该摩崖所记录的历史事实对于地方史乃至宋史的研究都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峰贴峡寨,今舟曲县峰迭乡境内。石门沟摩崖的刊刻时间为皇祐四年,与武平寨更名的时间相距不远。

石门沟北壁摩崖大致反映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北宋皇祐四年(1052)农历十月,福津县尉王□陪同阶州通判朱处仁、左班殿直买马向宣、右班殿直巡检李士宗,十六日从福津县城出发,向西先视察了故城镇、峰贴峡寨、平定关等镇寨,回来时途径石门沟峡谷;又巡历了武平、沙滩等堡寨,二十五日在返回福津县城途中第二次经过石门沟峡谷时,在峡谷的北壁刻下了此题记,记录此次巡察市镇、堡寨的情形及随从人员。如果根据摩崖的铭刻的内容进行分类,这处摩崖属于纪事类摩崖[7]。该摩崖所记录的历史事实对于地方史乃至宋史的研究都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北壁摩崖,提到了几个地名,即阶州、福津县、故城、峰贴峡、平定关、武平寨、沙滩寨。州、县、镇、堡寨,基本上反映了北宋初年阶州地方的建置。“故城、峰贴峡、平定关、武平寨、沙滩寨”这些地方在北宋时期都是归当时的阶州福津县所管辖,现都属于舟曲县境内。下面依次对文章所提到的地名作简要介绍。

阶州,今陇南市武都区及甘南州舟曲县中部。汉置武都郡,北魏置武阶郡,唐武德元年(618)置武州,天宝元年(742)改称武都郡,大历二年(767)陷于吐蕃。大中五年(851)复立武州,景福元年(892)改为阶州。后周显德二年(955)归顺。原领福津、将利、盘堤三县,后因盘堤陷于吐蕃,今领二县。南宋时,阶州属利州西路所辖。

福津县,今陇南市武都区。本汉河池县地,北魏置覆津县,景福元年(892)改“覆津”为“福津”,仍为县。宋初的《太平寰宇记》记载:“(阶州)福津县,旧四乡,今三乡。”[8]北宋中期的《元丰九域志》载:“中下,阶州,武都郡,军事。治福津县。县二。中下,福津。三乡。安化、利亭、石门、角弓、河口、故城六镇。峰贴峡、武平、沙滩三寨。中下,将利。”[9]《宋史·地理志》载:“阶州,县二:福津,中下。领峰贴硖、武平、沙滩三砦、团城堡、平定关;将利,中下。砦一:故城。本故城镇,不知何年建为砦。”[10]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从宋初到宋末,福津县建置疆域变化不大。

故城,即故城镇。今舟曲县城。宋代阶州有两个故城,一在州东,属将利县管辖,称“东故城”或“东固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宋·秦凤路》标示出了此故城的位置;一在州西,属福津县管辖,称“西故城”或“西固城”。石门沟东壁摩崖所提到的故城,由“自十六日西之本州故城、峰贴峡、平定关点检城寨后”可以断定,摩崖所说的故城即“西故城”,也就是西固城,即今舟曲县城。西固城所处之地,先秦时期为白马羌居住地,汉代置羌道县,西晋至北周属宕昌国境地,隋代属武都郡,唐代属武州,北宋时期属陕西秦凤路阶州福津县所辖。北宋熙宁八年(1072)八月,朝廷在西故城镇置茶场进行茶马贸易。[11]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福津县令张俊臣始筑西固城。绍兴二十七年(1157),福津县令(一说阶州通判)武平寨苗彦茂,重建西固城。[12]摩崖所提到的故城,在宋初已经成为市镇,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

峰贴峡寨,今舟曲县峰迭乡境内。在宋代是阶州福津县的属寨,位于故城的西北部,为吐蕃部族的聚居地之一。它的位置,据《武经总要》载:“捍吐蕃并控宕州路南,至宕州七十七里,北至(阶)州二百里。”[13]它位于白龙江上游的冲积扇处,历史上出产良马。宋代熙宁八年(1072)八月,在峰贴峡寨置茶场市马。[14]据刘建丽的研究,聚居在峰贴峡附近的吐蕃部落主要有大罗苏木嘉族、陇逋族、浪黎厮江诸族、毋家族、梦阿郎部、勘陀孟迦十族等[15],且这些蕃部都为生户,时常攻掠峰贴峡,为此宋廷常采取剿抚兼用、恩威并施的方式来经略蕃部。此举一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刘昌祚先为秦凤路都监。知甘谷城张诜将开边,遣侍禁王世文往阶州峰贴峡,集蕃酋犒设而诱说之。众疑曰:‘是欲表里熙河,取我地尔。’即啸聚大罗苏木嘉族,攻焚峰贴峡寨,杀寨官军民。边候甚急,诜忧惧不知所为,即表乞昌祚知阶州。昌祚至,遂讨平之。”[16]这说明宋虽然在此设寨,但是蕃部却常来叨扰,因此各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该地区的管理。

平定关,今舟曲县坪定乡境内。《甘肃通志》载:“平定关,在(阶州)城西北三十里,《宋·志》福津县有平定关,即此。”[17]《阶州直隶州续志·关梁》载:“宋时于福津县西界置,以御羌人处。”[18]平定关在宋时也是福津县境内一个重要堡寨。

武平寨,今舟曲县武坪乡境内,位于阶州西部,故城的南面。《武经总要》载:“地居险要,多生户,蕃部往年频有聚劫。庆历中改就,昔李平筑城赐今名。与沙滩、峰贴峡二砦防托应援,管青岗峡、团城谷、斫鞍三堡子。东磨鼻山、石妇□,西青岗峡、沙滩川。”[19]《武经总要》告诉了我们武平寨名称的来历及赐名的时间,在北宋庆历年间,即1041—1048年之间。石门沟摩崖的刊刻时间为皇祐四年(1052),与武平寨更名的时间相距不远。且武平寨即是皇帝赐名,足以体现其重要性。

沙滩寨,今舟曲县武坪乡境内。《武经总要》记载其在武平寨西。《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标示其也在武平寨西[20]。《阶州直隶州续志》载:“在阶州西,宋时筑寨,以备羌戎处。”[21]沙滩寨与武平寨、峰贴峡寨等相距不远,遇有紧急之事,在军事上可以相互支援。同样,沙滩寨的周围也聚居着诸多吐蕃部族,有生户也有熟户,他们平时受朝廷招抚,比较安定,但有时也会侵寇沙滩寨。例如:李渭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担任凤州知州兼阶、成州钤辖时,“初,熟户寇陷沙滩寨。渭至,诘所以,乃都校赵钊扰之,奏流钊道州。以恩信抚谕酋帅,复其寨”[22]

石门峡,即石门沟所处的峡谷,在今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西北。峡谷呈东南—西北走向,谷两侧傍山兀立两块巨石,高约百米,垂直耸立,犹如两扇开启的门,故称石门峡。(www.daowen.com)

以上历史地名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阶州特别是福津县的历史地理情况有极大的帮助。阶州自唐大中三年收复以后,到北宋初、再到南宋灭亡,很长的时间内都处于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又因其临近吐蕃,其地理位置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平时期,可以屯田养马,发展茶马贸易;战备时期,又是屯兵作战、守卫边疆的前锋。福津县境内的西部尤其靠近吐蕃,故而城镇、堡寨较多,如峰贴峡、武平、沙滩等寨,其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再谈一下石门沟北壁摩崖上所出现的官职,有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阶州事、左班殿直、右班殿直、买马、巡检、县尉等。

尚书屯田员外郎,官名,全称为尚书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隋代始设尚书省二十四司员外郎。宋代沿袭,为正七品官。武都万象洞的《朱处仁题壁》有“田曹外郎”的称呼,实际上指的也是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阶州事,即阶州通判。通判,为差遣官名。宋乾德元年(963)始置,州之行政长官知州的佐贰官。初置时,非知州属官,寓有“监郡”之,节制知州举动。凡本州公事,知州与通判连署。阶州通判初置于庆历元年(1041)十一月癸酉,《续长编》载:“(十一月)癸酉,权置阶州通判一员。”[23]

左班殿直,武阶名,与摩崖石刻中的“右班殿直”在北宋时期属三班小使臣阶列,职位较低。买马,差遣官名,全称为提举陕西等路买马监牧司勾当公事。通常以京官担任,是提举司的属官,协助处理本司的事务。巡检,官职名。在宋代,凡供奉官以下的小使臣任巡警之职,不带使,直称“巡检”。

县尉,职事官名、阶官名。汉代始置尉。唐时,畿县、上县设尉二人。宋代沿袭,县尉掌管所辖的弓手、兵士巡警、捕盗解送县狱等诸多事务,维护一县的治安。《文苑英华·厅壁》所载欧阳詹的《同州韩城县西尉厅壁记》中有“县亦有六曹,尉二人,一判功户仓,其署曰东厅;一判兵法士,其署曰西厅,兹厅兵法士之厅也。根之州,则司法、司兵、司士尽在,形其国,则兵部、刑部、工部尽在,兵主武,法主刑,士主工。”[24]福津县属于中下县,因此应当只有县尉一人。此摩崖所记载的县尉陪同通判、巡检等人点检城寨,也属于县尉职责范围之内的事。

石门沟北壁摩崖上还出现了四个人名:朱处仁、向宣、李士宗、王□。其中前三人的名字同样出现在皇祐四年武都万象洞内的题壁上,可以相互参考。

朱处仁,生卒年不详,字表臣,营丘(今山东昌乐营丘)人。登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科(1034)进士[25],历任峡州推官(景祐元年)、泗州通判、阶州通判(皇祐四年)、泗州知州(嘉祐二年)、屯田郎中[26](嘉祐五年)。他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人交游甚密,曾请苏舜钦为其父写过墓志铭,并且与欧阳修有多篇唱和诗文。蔡副全结合相关材料探讨后认为:“欧阳修的《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应正名为《送朱处仁》,诗作应当是写于皇祐初年朱处仁通判阶州之时。”[27]关于朱处仁担任阶州通判一事,史籍并无记载,但是万象洞的题壁与该处摩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自皇祐四年三月到同年的十月,这段时间,朱处仁是担任阶州通判的,据此可以补地方史志之不足。其实早在庆历元年(1041)十一月,阶州就已经开始设通判,但是查阅方志,整个北宋年间,不曾见丝毫关于阶州通判的记载,这的确让人非常遗憾。

向宣,生卒年不详,姓字无考。万象洞的《向宣题壁》记载,其为镇戎军人,即今宁夏固原附近。李士宗、王□,此二人生卒年、姓字、籍贯均不详。虽然此三人都是小人物,且不见于正史的记载,但是此次巡检城寨一事,三人均有参与,即是职责所在,也当铭记于史,并且,此三人之名可以补地方史职官志之不足。

南壁摩崖还提到一个词叫“作头”。作头,指暂时管理工匠的头目,专门负责指导、约束工匠进行劳作生产。作,即指工匠。宋代苏轼的《与程天侔书》:“差一人押木匠作头王皋,暂到郡外,令计料数间屋材。”《元史·河渠志》:“今卑职至真州,问得造船作头,称过闸船梁八尺五寸船,该长六丈五尺,计二百料”[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