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当司马”铜印(图37-1),出土于舟曲县立节乡华年村华阳古城中。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为2.4厘米,印台高为2.1厘米,重75克。上有鼻形纽,印面秦篆汉隶并用铸阴文“无当司马”四字(图37-2)。依汉制,官印均为“方寸之印”,二千石以下者用铜印。《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司马主兵如太尉。”“(大将军)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无当司马”印应是汉代中央政府派往西南夷的军政官吏的印,蜀汉时期“无当飞军”的统领的也使用此印。罗福颐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在“后汉官印”中收录有“无当司马印”三方,均为鼻纽,与此印相仿。这从侧面反映了汉代及三国时期对氐羌之地的边陲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该铜印现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图37-1:“无当司马”铜印图
37-2:“无当司马”铜印印文
该铜印的出土地“华阳古城”是秦汉时期“羌道”西部的军事要塞,是“三国”争雄时期蜀汉伐魏的前方根据地,也曾一度为宕昌国的都城。经有关专家考证,华阳古城南边的舟曲县大峪乡、武坪乡一带为古代“沓中”,是羌族的聚居地,蜀汉的羌族大将军姜维就曾在这一代种麦屯田、养兵避祸。诸葛亮平定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叛乱时,为了扩充军力,也为了防止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再次叛乱,收编强悍勇猛的“南蛮”兵将为自己所用,这支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锐不可挡,号称“无当飞军”,诸葛亮任命蜀汉大将王平为统领“无当飞军”的“无当司马”。“无当飞军”屡建奇功,王平死后由蜀汉荡寇将军张嶷统帅。后来张嶷为掩护姜维的北伐大军撤退,与数十倍于自己的魏军交战,“无当飞军”杀伤数倍于自己的魏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殉国。后来蜀汉又再次组建了“无当飞军”,随姜维数次伐魏。景耀六年(263)魏国分三路大军伐蜀。邓艾、诸葛绪率六万大军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在“沓中”的姜维大军,钟会率十万大军攻下汉中,直逼成都。姜维令“无当飞军”抵挡邓艾、诸葛绪的六万大军,自己带主力军队回救成都。“无当飞军”就是在“沓中”门户华年城顽强抵抗数十倍于自己的魏军时,孤立无援,粮草耗尽的“无当飞军”全部战死,华阳古城也毁于战火。华阳城遗址地层中遗存有大量有脊双翼式箭头,还残存有焚木及大面积火燥的痕迹。“无当司马”铜印掩埋于废墟下1700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群众平城造田时才在华阳古城遗址出土。(www.daowen.com)
“无当司马”印,也是众多书法篆刻家所十分推崇的印章之一。在明代沈野所著的《印谈》中即提到:“印章有离法,如‘无当司马’‘无’字之类是也。”仔细观摩印章,不难发现“无”字实际上是篆书,并且有些类似象形文字,活像两个在屋檐下手舞足蹈的人,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附录:《三国志·王平传》:“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三国志·邓艾传》:“景元三年,(邓艾)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三国志·蜀志》:“月余,维为邓艾所催,还住阴平。”
《华阳国志》:“(蜀汉景耀五年)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承白后主。秋,维出侯和,为魏将邓艾所破,还驻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