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金石碑出土,记录普救真人感应

舟曲金石碑出土,记录普救真人感应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救真人感应碑刊立于清光绪戊申年七月,位于舟曲县城关镇月圆村的鳌山寺正殿内。三十二年,二堂回禄[9],饮食减少,绅士代求四次,无不应验。因此,为了记录并感谢普救真人之恩情,立碑记录,期望以后有贤能之事为真人请封典。更增加了立碑的可信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救真人感应之事的效果,这也是鳌山寺至今香火非常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舟曲金石碑出土,记录普救真人感应

普救真人感应碑(如图29)刊立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七月,位于舟曲县城关镇月圆村的鳌山寺正殿内。该碑圆首方身,通体一石,石灰岩质地。碑高125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碑额高22厘米,额书“巍荡难名”四个篆书大字,两侧饰有飞龙纹样,碑面四周饰有卷云纹图案。碑文楷书,竖刻,共14行,满行34字,共近500字。有底座,高51厘米,四周饰有莲花纹图案。该碑有专人看管保护,故整体保存状况良好。

【碑额】巍荡难名[1]

图29:普救真人感应碑

【碑文】

普救真人感应碑

秦州发审知县[2]粤西横州李彦辅[3]书丹

自古圣王制祭祀,以劳定国则祀,御灾捍患则祀。西固普救真人正合此义,稽之木额,记唐时医人,后称为西方龙神;明时,建小殿称为鳌山真人[4];国初添两廊,始称为“普救”以纪实;又有称为前明臣子者而姓名总无传,其孔圣所称隐者邪?特是隐士廉顽立懦,必待读书有得之人;真人去菑[5]有功,则无人不受其福。康熙戊戌[6],大旱。守御赵公梦神示:何现珍有霖雨之德。旦召何来,告之梦。何祷于神,即雨。赵公颂甘霖叶,梦有住持奉事綦虔,遇祷求者,昏夜启闭不倦,示以贩贝母[7]可救时疫。嘉庆六年[8],何其秀敬颂,全师而归;杜公求雨敬颂,泽周四境;以及邑人病求方、难求拯;行人祝;兵丁祈。自庙成迄今,种种灵验难更仆数,洵所谓:德洋恩普,同恤备救矣而犹恐历久失传也。愚三十年,小儿痘求方,指示分明。三十二年,二堂回禄[9]饮食减少,绅士代求四次,无不应验。时都司康公查事受风寒,痰结胸膈,遵乩服药,沉痼[10]立蠲。千总段公有求数次,极其微妙。其定国御捍,真有神妙难名者。夫神,原不可知而浸沐神恩,必有以报答焉,而此心始快。敬勒诸石,以俟贤能为真人请封典云。

大清光绪戊申孟秋[11]抱罕[12]康学义、晋霍刘子喆、金城[13]段仕元仝熏沐记。

七月旱,设坛,百姓亦祈求言真人亲取水,肩舆往念:五日水来雨,六日霑足。时碑镌就,因附记。

注释:

[1]巍荡难名:典出《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荡荡,广远之称也。”后以“巍巍荡荡”形容道德崇高,恩泽博大,难以言名。

[2]知县:官名。地方行政机构县之长官,源于唐。明朝始以知县正式为县一级长官。清承明制,品秩为正七品。例以新进士朝考后分发各省即用,或国子监荫生及恩、拔、副、岁贡生奉旨外用,以及由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汉军七品笔帖式、京府经历等官升任。

[3]李彦辅:广西横州人,举人,光绪年间曾担任秦州徽县知县。据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载:“徽县知县,李彦辅,广西人,举人。”(www.daowen.com)

[4]鳌山真人:即在舟曲县城东北隅鳌山寺里所供奉的神仙。当地人也称为“鳌王爷”。根据当地传说,“鳌王”原为汉代舟曲一带的名医,为当地百姓消灾除难,死后被舟曲百姓尊为“鳌神”。与“婆婆”相似,也是舟曲所特有的地方神之一。鳌山寺一直是舟曲县香火最旺的寺庙

[5]菑:同“灾”。

[6]康熙戊戌: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

[7]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可入药。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8]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

[9]回禄:相传为火神之名,引申指火灾。《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回禄,火神。”唐陆龟蒙《销夏湾》诗:“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后用作火灾的代称。

[10]沉痼:指顽固难治的病。

[11]光绪戊申孟秋:即1908年农历七月。光绪戊申,为光绪三十四年。孟秋,指秋季第一个月,农历七月。古人大体将秋天分为三阶段:孟秋、仲秋和季秋。

[12]抱罕:古河州,即今甘肃临夏

[13]金城:甘肃兰州的别称。

按:普救真人,即鳌山真人,当地人也称“鳌王爷”或“鳌神”,即在舟曲县城东北隅鳌山寺里所供奉的神仙。与“婆婆”相似,也是舟曲所特有的地方神之一。该碑文记载了关于普救真人的诸多灵应之事。碑文一开篇就提到“自古圣王制祭祀,以劳定国则祀,御灾捍患则祀”,普救真人即符合“御灾捍患”这条,因此而祭祀。然后介绍的是普救真人名称的演变,稽之木额,为唐时医人,后称为“西方龙神”,明时称“鳌山真人”,清初时称“普救真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普救真人为明朝的隐士,造福于当地百姓。接下来讲述了自从这座庙建成以来所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普救真人灵验之事:康熙戊戌大旱,守御赵公夜梦神示,得甘霖;嘉庆六年,何其秀许愿出征平安,结果全师而回;邑人病求方及行人所许之愿,皆都应现。真可谓“德洋恩普,同恤备救”。之后又记录了树碑前的几年所发生在身边的关于普救真人显灵之事:撰文者的儿子得了痘病,在此求方得以痊愈;都司康公得风寒,来此求乩,服药后,沉痼立除;千总段公也数次来求,均得以实现。因此,为了记录并感谢普救真人之恩情,立碑记录,期望以后有贤能之事为真人请封典。最后又附记了立碑后所遭遇大旱,真人显灵之事。更增加了立碑的可信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救真人感应之事的效果,这也是鳌山寺至今香火非常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碑对于研究舟曲所特有的“鳌神”信仰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碑文中所提到的职官诸条,也可补方志之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