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西固城垣碑记(图25)刊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原立于舟曲县城十字街,后移至县文化馆院内保存,今保存在城关镇北关村二郎山公园二郎庙内。碑为石灰岩质地,高182厘米,宽68厘米,厚17厘米。碑额为双钩楷书“永垂千古”四字,字约5厘米见方,有欧体风格,碑额两边饰有蟠龙祥云图案,碑面四周饰有卷草纹图案,碑额下方亦有边饰,分三部分,刻有书画、琴、棋、如意、洞箫等器物,雕刻十分精美。碑文为楷书,竖刻,共25行,满行70字,每字约1.5厘米见方,共约1500余字。碑背无文字及图案。该碑于2010年被舟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25:重修西固城垣碑记
【碑额】永垂千古
【碑文】
重修西固城垣碑记□□若夫西固之有城垣也,未知始于何时而无所稽考,书缺有间矣。然当其时创治经营,不可谓不坚结也。迨年湮代远,风雨漂(飘)摇,其残缺倾圮、遍无完善,不足恃以保护者□□者所及。至光绪己卯[1]夏五月十二日,有地震之灾,坍塌尤甚。庚申[2]春,番匪忽蠢动于瓜子沟,欲将作一守城之计,几茫然无所措。抚斯土者能不为之计较乎?时刚也奉檄□□会□,番匪悉数歼除,即驻防是疆,而书也奉檄下车专任斯土,遍阅难堪,又筹谋日久,骤蒙钦命头品顶戴会办新疆善后事宜、护理陕甘总督部堂杨[3]檄饬会修斯城,工拙所不记也。于是鸠工庀材,踩勘估计,其城身周围六百六十丈,垛堞[4]则一千有奇,乃取土□□□之□,立窑于镇番之堡[5],督勇夫以捄筑[6]。历寒暑以经营,朝而出夕而入,无或间焉矣。盖是城也,东跨于高山,西列于平地,南近于河,北依于涧。固无论其曲直高下,原隰[7]险阻□□□□规而兴作一辙与同焉。又相其有炮台旧基四处,不砌以砖则不固,不加以高则难守,分列于城,其威又何壮焉!惟向有穿城之一河[8],由北达南,其源自北山之峡奔腾而来,竞□□□,莫可迁移,几经筹画,莫若修筑两水关以顺其流,故于北水关之左右添修炮台二座以备不虞,捍卫尤资焉。彼夫水关之不易修者,试详载之。取石于西山之上,抗运往返总□廿十里之遥。匠斫成条平垒二面,每于石条两头斫以圆眼相对,中闩以圆铁柱,外嵌以铁扯码,内灌以三和泥,联络一片,纵水势汹涌不致冲刷,庶久远而所期也。独是西、南、北三门□□□以足壮大观,而东门向无城楼者,渺不知其何故,故未敢逆前人之所见而别创其奇,又莫若因之为是。于是相其风水,建奎星阁[9]于东南城之角,直矗青云,俯临丹水,竖文章而毓秀,培大地以钟灵。庶几助兹文脉,俾阁属之士气,或可为之一伸,是亦刚与书跂望于无穷焉。盖当是时,关陇大难初平,元气将复,虽领国帑[10]以作费,每念库款之维艰,固不能力体其难以节其用。得刚之左路后营员弁、勇丁,通力合作,其中力求撙节[11]者,不知凡几。寿亭于辛巳[12]八月之中旬权篆[13]西固营□□□□□□、李军门[14]、周别驾[15]督令工匠修筑,几乎废寝忘餐。寿亭焉能□记乎?亦督令营兵于西北城之角,修砌石堤一道,倘小河水涨,堪护城脚,并派兵丁时帮工,作虽未助甚大力,亦觉不□□□而□之来者[16],谅亦有同志焉。及至壬午暮春之初[17],祥来继续抚斯土,见其工程已成八九,虽未早与协力,亦得以附骥而董成之固甚,与有荣焉耳。计自光绪七年六月中旬而工兴,至八年六月下旬而工竣。若非西固城中之绅士襄助其间,未必如是之速且美也。他如建白骨塔[18],补葺泰山庙[19],犹其余事,畚锸操持,愿作千年之保障。规权甫就,聊抒一力于经传,□刻诸石,以俟后之君子相观,而亦知其颠末云。
钦加盐提举[2衔、署理[21]甘肃阶州直隶州西固分州、遇缺尽先前即补分府长白[22]文祥[23],钦加提督[24]衔、陕甘遇缺题奏总镇[25]、借补[26]陕西陕安镇标[27]中衡游府[28]、督带楚军左路后营楚北李志刚,钦加同知衔、升用直隶州尽先前即补知县、前署甘肃阶州直隶州西固分州楚南周书,钦赐花翎[29]、留陕甘遇缺题即补总镇、署理陕西河州、镇属西固营都阃府[30]楚南游寿亭督修。
左路后营右正哨官、花翎副将[31]周中扬,左路后营前正哨官[32]、花翎副将李远梁,左路后营左正哨官、花翎副将李长胜,左路后营后正哨官、花翎副将马源升,左路后营右副哨官、花翎游击[33]钟光信,左路后营前副哨官、花翎游击罗定魁,左路后营左副哨官、花翎游击喻万杰,左路后营后副哨官、花翎游击石国珍。
西固营帮同、监工员弁,耑城千总[34]吕正科,经制外委[35]宋邦汉,额外外委杨锦,世袭恩骑尉[36]洪锡畴,提营军功[37]李梦花,军功杨凌云,传号薛明德、冯倍勋,领旗杨喜荣、高凤德。
城工局经理、候选从九[38]楚黄张逢辛,绅士:武举李多馥,贡生杨春元,文生刘渊,文生韩运昌,文生洪以范、武生张友士,武生杨炳华,武生薛鸣凤。催工五品军功房庭桢。
左路后营督工差官花翎副将王得胜、花翎副将伍庆吾、花翎参将[39]毛岳斌、花翎长江都司[40]刘荣华、花翎都司李德胜、花翎都司石天禄、花翎都司萧正维、花翎守备[41]王崇隆、蓝翎[42]千总张咸福、蓝翎千总刘文山、蓝翎千总刘云义、蓝翎千总周耀胜。
木匠:戴春山,石匠:马进理,铁匠:谈英雄,铁匠:蒋玉华,画匠:李朝凤,石匠:奂二,窑匠:郑玉春,窑匠:赵生成,石匠:鲁老四,瓦匠:陈兴顺,泥匠:□子□,泥匠:王兆元,泥匠:赵□□,木匠:刘心□,泥匠:惠是本。
钦加同知衔、留陕尽先补用知县、总理楚军左路后营文案处余邦谷撰并书。西固厅工房李春和。
镌石蒋克成。
大清光绪岁次壬午仲冬月[43]吉立。
注释:
[1]光绪己卯:即光绪五年,1879年。
[2]庚申:即光绪六年,1880年。
[3]陕甘总督部堂杨:此时的陕甘总督杨,当为杨昌濬。杨昌濬(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晚清军事将领,湖南湘乡(今湖南娄底)人。他与左宗棠私交甚厚,曾随左在浙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升浙江巡抚。光绪五年三月,清廷任命杨昌濬为署理甘肃布政使。同年七月左宗棠调往北京,清廷以谭仲麟为陕甘总督,但谭因故未能到职,因此陕甘总督一职由署理甘肃布政使杨昌濬护理。光绪六年正月,杨昌濬曾经为筹措西北的军饷出过力,故获头品顶戴。杨昌濬在护理陕甘总督期间,还与刘锦棠会办新疆的善后事宜,也对新疆建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光绪七年,清廷任命曾国荃为陕甘总督。杨昌濬的著作有《平浙记略》《平定关陇记略》等。
[4]垛堞:城墙上成凹凸状的小墙,即女墙。
[5]镇番之堡:即镇番堡,又称镇番墩,在西固城西五里。
[6]捄筑:用器盛土筑城,表现筑城之艰难。捄,盛土于器。
[7]隰:低湿的地方。
[8]穿城之一河:当指三眼泉,在西固城北三里,于石崖孔中涌出。冲激浩瀚,穿城而过。有水门二,入白龙江。近城田土,赖此灌溉。
[9]奎星阁:也称奎阁、魁星楼等,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有些地方建有专门的阁、楼等来祭祀。西固的奎星阁,以前方志中未曾记载,该碑为我们提供了西固奎星阁的准确方位及修建缘由等。
[10]国帑(tǎng):国家公款。
[11]撙节:节制。《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孙希旦集解:“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12]辛巳: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13]权篆:指权且署理某一官职。篆,代指官印。
[14]军门:官名。清代对于提督的尊称。
[15]别驾:官名。明清时期为各府通判的别称。
[16]而□之来者:用来使后来人知悉此修城事。(www.daowen.com)
[17]壬午暮春之初:即光绪八年(1882)农历三月上旬。暮春,指农历的三月份。
[18]白骨塔:位于西固城(今舟曲县城)东驼岭山顶,属于城隍庙建筑群的一部分,塔基与城墙相连,八角三层,依山临江,蔚为壮观。
[19]泰山庙:即坪定的东岳庙,百姓俗称“泰山爷”庙,位于坪定镇。明代始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已修复,寺内现存有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
[20]盐提举:官名。全称为盐课提举司提举,盐课提举司长官,掌司事。明朝没司设一人,从五品,下设同提举、副提举等。清朝亦每司设一人,从五品。例以通判、运判、州同升任。
[21]署理:官制用语。清朝吏部铨选制度。指内外官缺出,差委品级相近官员代理其职之制。尚书、侍郎、京堂之署缺办理者皆由特简。总督、巡抚印务,互相署缺。藩、臬印务,或互相署理,或藩以臬署,臬以道署。同知以下印务,由督抚委署。其各省试用班次,由督抚保题升用者,实授者亦称署缺。
[22]长白:即长白山,位于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之地的总称。因文祥是出生于东北地区的满族,故称自己的籍贯为长白。
[23]文祥:满洲镶黄旗人,于光绪八年(1882)起任西固州同,是周书之后一任西固州同。
[24]提督:官名。清朝置。在明朝设置不常的提督,至清朝设为常置,为提督军务总兵官的简称,又别称提台、军门。绿营军的最高长官,从一品,分设于内地各省,掌一省的军政,并节制各镇总兵。所属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虽与直省督抚并称为“封疆大吏”,然而听总督节制。其不设之省,则由巡抚兼任。
[25]总镇:官名,清朝总兵之别称。即总兵官,清朝绿营军之高级将领,仅次于提督,正二品,所辖为绿营最高组织“标”。分设于内地各省,每省二至七人不等。水师中亦设。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方,受本省总督与提督双重节制。因所辖之部队称镇,故俗称“总镇”。各镇多以所筑之地取名。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各官。
[26]借补: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指官员所补用之缺,原非应补之缺,乃以现缺先用之例。有候补大员以小官之缺补用者,亦有候补官员以同品之缺补用者。部院属司员可借补满缺。笔帖式、库使等官可借补现缺,待本旗缺出再行还抵。晚清武官候补者多,本职补官,终身无望,准提、镇借补副、参、游击缺,副、参、游击借补都、守缺,都、守借补千、把总缺。
[27]镇标:清代镇标为绿营兵正,官阶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管本镇军务,又称“总兵”或“总镇”。
[28]游府:游击的别称,营的统兵官,地位仅次于参将。
[29]花翎:服饰名。明清官员之冠饰。清朝官员依品级戴用。花翎用孔雀尾羽制成,插于冠顶顶珠下部,拖于脑后,如古之珥貂。以翎端眼数不同而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用以分等第、别品秩。凡贝子以下内至大臣,满洲亲军侍卫五品以上者皆得按官品戴用。六品以下者戴鹖羽蓝翎。品官中,各省兼提督之巡抚准戴用,离职即撤,称为例翎。赏戴翎枝被视为特殊恩荣,有亲、郡王获之以为美观者,有因军功卓著保荐得之者,有行围、较射、射牲蒙赐者。道光(1821—1850)以后赏翎渐多,渐滥,并开捐翎之例。
[30]都阃府:指领兵在外的将领所驻军的行营。
[31]副将:官名。清朝绿营军官,武职从二品。隶于提督、总兵之下,可充协的领兵官,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别称协台。下辖参将、游击等。另有充督标中军官者,协总督综理军务。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管理维护粮船等事情。
[32]哨官:清朝对绿营兵中管哨(百人为一哨,五哨为一营)武官之称呼。
[33]游击:官名。清朝绿营军将领,即“营”之统兵官。位在参将之下。初制正三品,顺治十年改从三品,统领一营之军务,分属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又有为总兵总理营务者,称镇标中军游击。
[34]千总:官名,清朝绿营军之下级军官,即基层组织“汛”之领兵官。位在守备之下,正六品。掌管巡守营、哨汛地。亦称营千总。此外尚有卫千总,守御所千总,门千总,土千总等名目。
[35]外委:清代武官名。清代对绿营军官于限额之外委任者的通称,是绿营中的低级军官。分为外委千总,外委把总,他的职权与额设千总,把总大致相同,不过品秩、俸禄都比较低。此外还有额外外委,其品秩又比外委还低,是绿营中的最低级军官。
[36]恩骑尉:爵名。清朝于公、侯、伯、子、男五等世爵之下所加四级世职的最末一级。上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
[37]军功:官制用语。唐宋武官出身之一。凡士卒在战斗中亲冒矢石、斩获敌首、身受重伤、退敌解围及运粮守城、进筑把隘等,有功而授官职者,称军功出身。清代以军功得官者,亦称军功出身。
[38]候选从九:即候选从九品官。候选,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者,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称为候选。选定后,赴各指定处所候补。
[39]参将:官名。清朝绿营军之将领,即“营”之最高统兵官。位于副将之下,正三品,统理一营之军务。分属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或专守一城,或与上级武官同守一城。又有为提督、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中军参将、抚标中军参将。
[40]长江都司:管理长江防汛军政的水师都司,此处是指该都司的官员。都司,官名。清朝绿营军官,武职正四品。位于参将、游击之下,守备之上。与参将、游击相同,可充营所领兵官,掌防汛军政。有的则充副将的军官,综理一协之军务。分为陆路都司及水师都司。此外,四川、云南土司中亦有都司之官,称土都司。
[41]守备:官名。清朝绿营军官,即“营”之最低级统兵官。位在都司之下。初制正四品,康熙三十四年(1695)定为正五品。管理营务,职掌粮饷,属提督、总兵管理。又有充当参将、游击中军官者。
[42]蓝翎:清朝低级官员冠饰。用鹖鸟翎制成,赏给官阶六品以下的有功之臣,插于冠后,以示荣耀。初,受赏者皆出特恩,后赏赐渐滥,亦可以捐纳得之。
[43]大清光绪岁次壬午仲冬月:即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为公元1882年农历十一月。
按:该碑规模宏大,为舟曲现存碑刻中官方所刊刻的碑刻之一。碑文内容丰富,向我们展现了当年重修西固城垣的壮景,且碑文中还提到了多处建筑,今已不存,方志阙载,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碑文开篇讲述了重修西固城垣之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因素:一是“年湮代远,城墙残缺倾圮,遍无完善”;二是“光绪五年地震,坍塌尤甚”;三是瓜子沟番乱之时,番匪想占据此城,守城艰难,差点被占;四是统领楚军左路后营的李志刚平定番乱后,率军驻扎在西固城,为修城提供了人手;最主要的是收到陕甘总督杨昌濬所下达的“檄饬会修此城”的命令。综上,便开始了重修西固城垣这项工程浩大之事。碑中对重修前西固城的规模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城身周围六百六十丈,垛堞则一千有奇”“东跨于高山,西列于平地,南近于河,北依于涧”“有炮台旧基四处”,重修之时“立窑于镇番之堡,督勇夫以捄筑”“对炮台旧基砌以砖加固,并在北水关左右添修炮台两座以备不虞”“原有穿城而过的河,因此修筑在城墙南北各修一水关”“在城的东南角建奎星阁,以期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西北城之角,修砌石堤堪护城脚”“新建白骨塔、补葺泰山庙”,碑中更是详细记载了修水关时的艰辛、取材于数十里之外的山上、工匠如何对石条进行加工等复杂的过程,不禁让后世之人对前人产生钦佩之情。西固知县周书、文祥、李志刚提督、西固营游寿亭等都在此次重修西固城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项工程自光绪七年六月中旬开始,至八年六月下旬工程竣工,前后共历时一年多,这也是1949年以前最后一次重修西固城。碑文中还记载了参与修建城垣的众多官员人等的名单,有花翎副将、游击、都司、千总、外委、恩骑尉、军功等官员,还有绅士、文武生、木匠、石匠、铁匠、画匠、窑匠、泥匠、瓦匠等众多当地百姓和工匠。并且请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文人总理楚军左路后营文案处余邦谷撰并书,请当地著名的石匠蒋克成镌石。
此碑上的图案刊刻精美,文字刻工极佳,可以想见那时人对修城垣的重视以及工成后的兴奋。该碑碑文中所记载的西固城重修前后的建置规模,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西固城的城镇建设有着极大帮助。碑中记载了光绪五年地震及瓜子沟番乱之事,恰好可与正史相印证。碑文中所提到的职官名称,对研究清代的职官制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与重修西固城垣同时期的西固城所属区域内的修建工作还有重修文昌宫、续修衙署、重修城隍庙、重修杀贼桥等工程,也是在光绪七年到光绪八年间进行的,且都有碑刻传世,因此可以将这些碑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