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城隍庙碑记(图23-1)刊立于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原立于驼岭山城隍庙内,城隍庙被毁后收藏于舟曲县文化馆,现存于二郎山公园二郎庙内。该碑为当地青石质地,呈长方形,碑高90厘米,宽49厘米,厚78.6厘米,无碑额,碑面无纹饰。碑文为楷书,竖刻,共12行,满行22字,全文共200余字。该碑因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右上角有缺损(图23-2),部分字迹磨灭不清。
【碑文】
钦加同知衔[1]、赏顶戴花翎、升用[2]直隶州署[3]阶州直隶州西固分州即补[4]县正堂周
重修城隍庙碑记
庙宇踞东城之上,稽所创建迄今数百年矣。其中虽续经修葺而久历风霜,渐形剥蚀,加以连年地震,墙壁坍塌、栋柱[5]倾斜且屋瓦摇动,天雨淋漓,率皆渗漏,势将倾圮,神像有所难安。余下车伊始[6],诣庙[7]拈香,目睹其状,此心怦然不忍任其废坠,即筹经费,倡绅修理,适值筑城之时,有督带左路后营李敦山军门[8]拨勇帮工,共成此举。神灵非徒肃一时之观瞻也,并垂永久于不朽云。
图23-1:重修城隍庙碑记
图23-2:重修城隍庙碑记拓片
房生辉捐钱一十三串文、房兆庆捐钱八串文、王锡三捐钱四串文、杨相清捐钱二串文、张俊士捐钱一串文、曹志英因案罚钱一百串文、冯五十上因案罚钱一十六串文、张王和喜因案罚钱□串文、杨逢春因案罚钱□串文。
监修绅士:武举李多馥,生员杨开基、刘渊[9],武生薛鸣谦、张友士。
大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10]季秋月日。(www.daowen.com)
注释:
[1]钦加同知衔:即兼同知衔。加衔,也称兼衔。清代吏部的铨选制度。指在本任官之上另加高于本职之虚衔以显荣其品秩。
[2]升用: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任用官员之方法,指官员依照流品循序升迁之例。凡内外官入月选升班者,或以开列具题,或以论俸引见,或以请旨,或以保题,或以推升,或以保送升授新职,皆称升用。
[3]署:即署职,原指代理暂任或试充某官职。至清朝,始将署某职作为官名之一种,以表示尚未实授之官职,如署笔帖式、署亲军校等。
[4]即补:清朝吏部的铨选制度。指官员授官,遇缺即用之例。凡属特用班、即用班之官员,不入月选之班,遇缺即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率先补授各缺。
[5]栋柱:屋宇的大梁与立柱。
[6]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刚到任。
[7]诣庙:来到这城隍庙里。诣,到。
[8]李敦山军门:即李志刚,字敦山。军门,明朝为总督、巡抚之代称;清朝为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之尊称。
[9]刘渊:西固贡生,此名又见于光绪八年《重修西固城垣碑记》绅士人名中。
[10]光绪七年岁次辛巳:即公元1881年。
按:该碑为舟曲现存碑刻中官方所刊刻的碑刻之一。城隍本指城墙和护城河,因为城池的特殊地位,于是便附会出城隍神,特别是自魏晋以后便开始为之建神祠,称城隍庙,简称隍庙。有庙即有碑,一般各地都存有年代不同的城隍庙神祠碑,此碑即清代重修舟曲县城隍庙时所立。碑文中提到城隍庙所处的位置“庙宇踞东城之上”,已建立数百年之久,但到了周书担任西固知县时(光绪七年),由于连年地震、暴雨等原因,城隍庙已出现“墙壁坍塌、栋柱倾斜、屋瓦摇动”等损毁的情况,“神像有所难安”难以保一方之平安,知县周书不忍城隍庙破落,便筹经费重修,恰好李志刚的军队在整修西固城墙,因此也拨勇相助,老百姓也纷纷出资,共同参与到城隍庙的重建工作中来。碑中还记载了捐款百姓的姓名及钱数、监修绅士姓名等。此碑所记载的重修城隍庙之事可以与重修西固城垣之事相结合进行研究;舍财百姓中,有主动捐钱的,有因案而罚钱(即被动捐钱)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值得进一步讨论。此外该碑对于研究清代舟曲城隍庙建置沿革、舟曲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有较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