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金石叙录:清康熙戊子年五月刻立 | 保存状况良好

舟曲金石叙录:清康熙戊子年五月刻立 | 保存状况良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方碑(图13)位于舟曲县锁儿头神庙,刊立于清康熙戊子年五月。该碑因自然风化等原因,有个别字迹模糊不清,但总体保存状况较好。注释:[1]当方:指本地。望,农历每月月中称“望”,“望”的后一天称“既望”。等到了康熙甲寅遭遇夷番侵界,民散他乡。西固收复以后,政府立即派官前去安抚,即出现了碑文中所提到的“西固守府安公招抚流民”。

当方碑(图13)位于舟曲县锁儿头神庙,刊立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五月。碑为石灰岩质地,碑高137.5厘米,宽65厘米,厚17厘米,碑额正书“当方”二字,上方饰有祥云一朵,左右各刻有雄狮一只。有底座,底座厚14.5厘米。碑正文分为三部分,均为楷书,上部字体较大,竖刻,共5行,总40字,所刻的是诸海龙王和关圣帝君的名号。中部文字较多,为竖刻,共20行,满行14字,所记为神庙的兴建原因及始末。下部所刻为参与修建庙宇的百姓、工匠、信士、庙官等人的姓名。该碑因自然风化等原因,有个别字迹模糊不清,但总体保存状况较好。

【碑额】当方[1]

图13:当方碑

观音大士东海八海

白马镇殿有感龙王

异岳显济有感龙王

珍珠海润有感龙王

敕封协天关圣帝君

盖闻:神圣威灵,历代封之,自古不虚。昔在沙川边寨[2],庙建河南[3],河北镇边御隘,夷弱汉强矣。于康熙甲寅五月五日[4],夷番侵界,民散他乡。于康熙十七年[5],蒙西固守府安公招抚,安插会议,此地人居草屋之室,神座砖瓦之祠。于三十一年[6]内本主守府徐公、监牧于公[7]、守御赵公督同众姓,建修庙宇,刊塑像位,彩画金容。事完工竣,灵应更显,有祈即应,有祷必通,特约数会,月月焚烟叩祝:皇王万载,国土清平。边疆宁谧,人畜兴隆。各会均享福禄,众姓咸沾覆庇[8]。谨序。

时康熙戊子仲夏望[9]吉立。

乡老:王禄、李印、李荣、刘大勋。

本郡:正一[10]刘冲玄、信士惠多祥、石匠刘星住书序勒石。

一会:齐奉序、李守才等。

总旗:杜国泰。

助工一会:林国福、王勤等。

一会立石信士:李守福、杨世隆、杨世安、蒋一明、刘大运、李现名、杜国勤、王福□、王文、王魁、王委、李守荣、闫守志。(www.daowen.com)

木匠:杨绪运。

庙官[11]:王萃。

注释:

[1]当方:指本地。一说是指党项所祭天地水府三官神等。

[2]沙川边寨:也称沙川桥寨,即今舟曲沙川村,在锁儿头的西面,明清时期是西固城外的一处边寨。万历《阶州志》就记载:“沙川桥寨,离城五里,通番隘口。”

[3]河南:指白龙江南岸。此处的河,即白龙江。

[4]康熙甲寅五月五日:为康熙十三年五月五日,即公元1674年6月8日。

[5]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

[6]三十一年: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

[7]监牧于公:即当时的西固州同于鉴。《阶州直隶州续志·职官》载:“西固州同,于鉴,康熙二十七年起任,山东人。”

[8]覆庇:保护荫庇。宋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天生俊明之才,可以覆庇生民,义当与之戮力。”

[9]康熙戊子仲夏望:康熙四十七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即公元1708年7月2日。仲夏,夏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望,农历每月月中称“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的后一天称“既望”。

[10]正一:官名。明清道录司之职官。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左右各一人,正六品,掌全国道教事务清代沿袭。

[11]庙官:指管理道教庙宇的道官。

按:该碑的刊立年代较早,刊刻于清代康熙年间。该碑碑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各路神仙的名称“观音大士”“白马镇殿”“龙王”“关圣帝君”等,很明显是希望各路神仙能够保护此地风调雨顺、免遭侵害。第二部分为正文,讲述了该神庙原来的位置“昔在沙川边寨,庙建河南”,河北岸得以安宁。等到了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遭遇夷番侵界,民散他乡。此次事件,在方志中并无记载,不过从时间上推断,康熙十三年恰是吴三桂造反之第二年,而此时包括阶州在内的陇南地区,已全被吴三桂叛军的势力所占有,因此,此次“夷番侵界”既有可能是吴三桂叛军趁乱侵扰西固,掠夺钱财之举,导致“民散他乡”。过了四年,到康熙十七年,八月,马任远率兵随洮岷副将岳某取阶、文,恢复西固。西固收复以后,政府立即派官前去安抚,即出现了碑文中所提到的“西固守府安公招抚流民”。再到康熙三十一年,守府徐公、监牧于公、守御赵公会同百姓,建修庙宇,刊立彩塑神像,建成了该神庙。自神庙建成后,多有灵应发生,也引来百姓焚香庆祝。最后一部分所刻为参与修建庙宇的百姓、工匠、信士、庙官等人的姓名,特别是“庙官”的出现,说明此庙为道教庙宇,并有专门的庙官管理。该碑中所出现的职官的名称,可以与地方史志相对照,此外为研究舟曲地区的祠庙设置、当地的道教信仰、本地区民族交往情况也提供了史料依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