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金石叙录:鞞山赵牧诗碑记

舟曲金石叙录:鞞山赵牧诗碑记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鞞山赵牧诗碑记(图12)原位于舟曲县城培风阁,刊立于清代,大致是在康熙年间,具体年月不详。碑面因自然风化及人为损坏等原因,文字已无法辨识。图12:鞞山赵牧诗碑记线道蜿蜒曲似钩[1],裹毡邓艾下江油[2]。鞞山[3]赵牧[4]注释:[1]线道蜿蜒曲似钩:花石峡上所修建的栈道曲曲折折。[4]赵牧:姓赵的阶州知州,即赵星。《阶州直隶州续志·艺文志》载阶州知州赵星所做的《水帘洞》诗二首。

舟曲金石叙录:鞞山赵牧诗碑记

鞞山赵牧诗碑记(图12)原位于舟曲县城培风阁,刊立于清代,大致是在康熙年间,具体年月不详。该碑于2004年移至城关镇二郎山公园二郎庙内保存。该碑为大理石质,圆首方身,高173厘米,宽74.3厘米,厚13.5厘米,额高41厘米,榫头残。碑阳额部有篆额“西固”,无边饰,其下亦无边饰。碑面高130厘米、宽70厘米的范围内,刊刻有一首六言律诗,字体瘦劲。竖刻6行,满行10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因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末行的两方阴文印章,文字残缺,无法识别。该碑的背面竖刻小篆双钩“培风阁记”四字,周边饰有复瓣巨化纹,中间点缀以书卷等物,通体饰有蔓草卷叶纹。碑面因自然风化及人为损坏等原因,文字已无法辨识。

图12:鞞山赵牧诗碑记

线道蜿蜒曲似钩[1],裹毡邓艾下江油[2]。峭峰四面摩青汉,□阜一生□□□。□人羌番称绝域,弹丸雉堞囿□瓯。奎光燦烂山嵊晓,头□峥嵘起壮猷。

鞞山[3]赵牧[4](其下钤有两方阴文篆刻印章,文字模糊不清,不可辨别)

注释:

[1]线道蜿蜒曲似钩:花石峡上所修建的栈道曲曲折折。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与其子邓忠率部从临洮南下讨伐蜀国,到了花石峡,为岷江天险所阻挡,于是便命令士兵沿山崖修造栈道。

[2]裹毡邓艾下江油:运用典故,大意是邓艾攻蜀途中,到达马阁山,道路断绝,为了不延误战机,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率军出其不意地拿下江油。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3]鞞山:地名,在今山西武乡县,此处代指籍贯。据乾隆版《武乡县志·山川》载:“鞞山,初名北原山,石勒微时,于此闻鞞铎声,因改今名,在县署北。”(www.daowen.com)

[4]赵牧:姓赵的阶州知州,即赵星。牧,此处指阶州知州。赵星出身拔贡,康熙年间由营山县令升任阶州知州,是一位博学多识又喜好写诗的人。《阶州直隶州续志·艺文志》载阶州知州赵星所做的《水帘洞》诗二首。

附录一:碑中所刻的诗的作者为康熙初年的阶州知州赵星。赵星其人,祖籍山西武乡,生于湖北襄阳。顺治年间的拔贡生,授四川营山知县,后因政绩显著升任阶州知州。他任职阶州期间,为百姓着想,做过一些善事,后因“课督不敷”而被迫离官。他不仅博学多识,还喜好作诗,阶州的地方志中即存有他所做的诗篇。从这块诗碑来看,该行草铁划银钩,文字即凝练又流畅,既有飞扬之势又不失老成深重,独具特色,可以称得上是一篇草书的佳作,并且边饰配以诗书,更是相得益彰。此外岷江西壁上的“天沆永博”四个楷书大字也是赵星所写,两者比较,从而可以了解赵星书法的一些特点;通过将这是首诗与《阶州直隶州续志》中所记载的赵星的其他诗作相比较,也可体会到作者的文采。

附录二:《阶州直隶州续志·艺文志》所载赵星所作《水帘洞(有序)》诗两首:

余谓渊明《桃花源记》,特喻言吾心正淳之境耳,与《饮酒诗》“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意同。至事之有无,则不必问。及游武都水帘洞,又别有一境,诚如李白云“别有天地非人间”也。为赋二律以记之。

老病耽游惮石梯,渔郎旧路未曾迷。悬崖几处仙人窟,空谷惟闻竹里鸡。花到寒山分早暮,草封石径辨高低。不辞再到源头处,千尺飞泉下小溪。

到来别是一风光,仙子当年煮玉浆。觅路猿兼鸟迹去,飞泉雨及雪飘扬。水临石几供诗砚,风舞桃花助酒狂。却笑渔郎问渡后,驰车终日路之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