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舟曲金石叙录》中的丈地均粮碑

《舟曲金石叙录》中的丈地均粮碑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阳碑首篆额“丈地均粮碑记”六字,字约6厘米见方,两边各刻有一神兽,四周饰有祥云、卷叶纹等图案。丈地均粮碑记巩昌府阶州监牧、西固同知欧阳为丈田亩、清浮粮,以苏民困事。奉例不许增地增粮,以贻民害。官旧地每一亩均派该夏秋粮九升六合五抄。民旧地每一亩均派该夏秋粮六升八合四勺四抄五撮。以故业主有无地之粮,典主有无粮之地。至则见其百务废弛,案牍淹没,钱粮额数,谩无所据。

《舟曲金石叙录》中的丈地均粮碑

图8:丈地均粮碑

丈地均粮碑(图8)原位于舟曲县城关镇北街十字路口处,后移至县文化馆院内,今保存在二郎山公园二郎庙内,刊刻于明万历十年(1582)三月。此碑为石灰岩质地,圆首方身,通体一石,高170厘米,宽75.6厘米,厚16厘米。额高30厘米,边宽6厘米。碑阳碑首篆额“丈地均粮碑记”六字,字约6厘米见方,两边各刻有一神兽,四周饰有祥云、卷叶纹等图案。正文楷书,竖刻,共20行,满行36字,每字约3厘米见方,共计600余字。碑阴篆额“碑阴之记”四字,字约7厘米见方,四周无纹饰。碑文也为楷书,竖刻,共29行,满行49字,每字2厘米见方。该碑因年代久远,长年遭受风雨浸蚀,后来在转移搬运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磨损,故部分字迹漫漶难辨,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199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碑阳】

【碑额】丈地均粮碑记

巩昌府阶州监牧、西固同知欧阳为丈田亩、清浮粮,以苏民困事。蒙巩昌府咨文,奉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1]、督粮右布政使[2]徐札付[3]准本司咨[4],又奉陕西布政司、分守陇右道右参议[5]刘札付准本司咨。据经历司[6]呈抄,蒙巡按陕西监察御史[7]赵案验行间,又蒙钦差整饬巩昌等处抚民兵备、兼理分巡陇右道按察司佥事[8]丁案验,又奉钦差整饬洮岷等处兵备[9]、兼理分巡屯田[10]驿传、陕西按察司副使[11][12]案验,俱奉钦差巡抚陕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3]李案验,准户部咨前事,蒙此遵依降行西固所,东山等四里官民田地,会同本所掌印百户马亲诣民田去处,逐一沿丘履亩,清丈明白,造册呈报外,仍将丈过四里官民地内应纳夏秋粮草,及顷亩数目,合并揭示晓谕,照数征纳,永为定规。中间以后有买卖者,赴官过割,即于原领由帖内开注明白,若有私买私卖,不遵题准事例任情增减那(挪)移粮食者,依律治罪。

一清查的西固城吏目所下,洪武年间原额官地一十九亩二分五厘,民地九十四顷三十九亩八分,两项共地九十四顷五十九亩五厘。今次清丈过官民地实在三百九十一顷八十四亩三厘。奉例不许增地增粮,以贻民害。每新地四亩一分四厘二毫四丝九忽,折原额旧地一亩。官旧地每一亩均派该夏秋粮九升六合五抄。民旧地每一亩均派该夏秋粮六升八合四勺四抄五撮。俱折地算粮,恐民间之地无派,以致书手朦胧作弊,今径用新地三百九十一顷八十四亩三厘,小数均派,以便取计。每新地一亩,系官地,该夏秋粮二升三合一勺九抄;系民地,该夏秋粮一升六合五勺二抄二撮六圭。办粮者照此上纳,买卖者照此过割,永为遵守。

大明万历十年三月朔日[14]巩昌府阶州儒林郎[15]、监牧西固同知[16]武强澜溪欧阳策[17]立石。

【碑阴】

【碑额】碑阴之记

睠兹西固,居国坤维[18],当万山之丛,为绝塞之境。番夷昼啸于户外,虎豹夜号于窗前。阁路偏桥,羊肠鸟道[19]。四时积雪,山藏万年之冰;三面受敌[20],仅通一线之路。军民杂揉而难治,且军强民弱,法网疏阔。莅兹土者,皆将领屯所之人,绝无文职。虽有监牧,或左居教官,暂署一时,朝更夕换,席不暇暖,又何暇有所为乎?以故吏治不修,玩愒日甚。民屯钱粮,自嘉靖以来垂二十余载,竟无通完之期。刑名法律,任情出入。无辜者有戴盆之冤[21],豪右者逞兼并之谋。典地者父充子继,三二十年,不肯归主,遂攘为己业。以故业主有无地之粮,典主有无粮之地。富亦富,贫亦贫,势不能支,终于逃窜。而里老大户,因有包赔之累,弊窦百出,年复一年,百姓苦乐不均,莫此为甚。

万历丁丑岁[22],抚台[23]大中丞董公[24]痛悼遐陬赤子[25],不得其所,又深虑边储重计,司之不可无人。持为之请于朝,增置阶州同知一员,专以驻扎西固城,收放民屯钱粮,催征钱粮,稽查奸弊,审编均徭,准理词讼,专管四里百姓,所官不得分毫干预。奏上,得如所请。

万历戊寅[26]六月,予判徐州[27],方经理河漕事务,忽拜官阶州同知,得承乏是役。至则见其百务废弛,案牍淹没,钱粮额数,谩无所据。问之则曰:“年年不完,是以不知额数多寡。”予抚然叹曰:“事势至此,尚望安民生得遂,□□可臻乎?”于是遍索案牍,参之黄册旧额与布政司降发实征,乃得西固四里[28]原粮额数。予乃一一揭示于民,复以所纪齐之,不少假借。自万历六年至今,钱粮徭役,年年掣取,通门并无逋负。

万历九年[29]春,奉例清丈田亩。西固素不谙算法,田不计亩,止论晌(垧)数与布子多寡。有布子同,而粮之轻重有别者;有田存人亡,为豪右包占者;有减粮增价迎合买主之意,而自认虚税者;有典地年远,业主物故,而税粮失迷者。因西固旧俗,置卖田地皆不过割[30]。自洪武迄今二百余年,未经清丈,是以积弊若此,予奉新例,乃率里老、乡耆、大户人等,公同该所掌印百户北榆马公,沿丘履亩,逐一清丈明白,计亩均粮,而旧日之宿弊,一朝尽洗矣。其丈竿用洪武钞尺[31],以五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盖以钞尺国制,民间不敢增损,取此为的耳。料国初画一之法,亦必以钞尺为准也。予先太史[32]强斋君,素负经济之猷,喜谈时务,每记过庭之暇,常谓策曰:“国家财赋产于东南,而漕运为急;戎马胜于西北,而边储为要。使漕运无梗,边储不匮,则国家金瓯之业,历万年如一日矣。故边方屯田与海运之法,不可不预为之讲也。”策每私记之。不意先君告逝,孤当免丧之初,即授徐州治河判,国家河漕,自京师通惠桥至淮安天妃闸[33],连亘二千余里,而徐、吕二洪,当黄河之冲,其势尤为难治[34]。每一溃决,所费不下十余万金。予乃胼手胝足[35],昼夜不遑寝食,大为堤防之计。往来巡视,相机修筑,用是二载之内,竟无决口,亦无浅涩[36]之患,迄今尚保无虞。继而监守西固,又当番戎出没之冲。番汉相距,止隔一河,备御实难。于时,适值参府永川郭公[37],守府东河陆公[38],守府近川田公[39],皆以雄才威望,镇服遐陬。宣扬国家恩威,番夷孝顺。而一时经理粮刍之类,策亦效以微劳。先太公所教二事,孤皆有以钦承之所,可憾者,予才不能继先人科名,大有作为,而所就止此耳。今不幸抱病,为归田计,世受国恩,恨不能有所图报。赍志未伸,爰叙诸此,以见犬马之意。幸勿谓□□□石云。

参府郭公,讳邦,万全人。守府陆公,讳贤,陕西人。守府田公,讳雨,河南人。西固掌印马公,讳登云[40],岷州人。

先太史讳㬇[41],嘉靖甲午顺天府乡试第一名[42],登乙未进士[43],文华殿御选庶吉士[44],读中秘书,授翰林院[45]编修[46],同修国史,经筵日讲官。见祀本县乡贤祠。所著有《强斋文集》六卷,藏于家。

恒南居士欧阳策谨识。吏目所吏目、内丘田广,广丰仓副使、耀州杨松同立石。掾房杨居恭书丹并篆[47]。石匠孙凤岐[48]

注释:

[1]承宣布政使司:官署名,简称布政使司。明清设于各直省之地方行政机构,掌管一省之政令及财赋诸事。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置。宣宗宣德三年(1428)定制,除两京外,有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云南、贵州,共十三处。均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及经历、照磨、检校、理问等若干人。所属有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杂造局、宝泉局等机构。

[2]布政使:官名,也称作藩司或方伯。明清时期各直省承宣布政使司之主官,掌管一省之政令与财赋之事。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一人秩正二品。十四年(1381)增设左、右各一人。二十二年定秩从二品。宣德三年(1428)定十三布政使司之制,初置藩司,为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与六部均重。后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其权渐轻。

[3]札付:文书名。下行文。宋朝有札子作为下行文,元、明仿宋制,改称札付。清朝沿用,但与札区别使用。中央六部及地方巡抚、提督等衙门向非所属的下级衙门行文时用札付,余用札。如巡抚行文副将、参将、游击、都司,提督行文府、州、厅、县,均用札付。

[4]咨:文书名,也称咨文。明清时期高级官衙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文书。如在京部院衙门之间、各部院与各省总督、巡抚、将军、都统之间,总督与巡抚之间等相互行文时均用之,文武衙门之间,如督抚与提督,巡抚、司道与总兵,布、按二司与参将,游击间相互行文亦用之。

[5]参议:官名。宋朝设有参议官,或名参议军事。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于中书省置参议中书省事。明朝始称参议,并分左、右,设于布政使司及通政使司。属布政司者从四品,因事而设,各省员额不等,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属通政司者,左、右各一员,正五品,佐通政使受理四方章奏。

[6]经历司:明代于各都指挥使司下设经历司,其官经历为正六品,与都事(正七品)同典文移。

[7]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即陕西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官名,简称巡按。明清都察院专差御史之一。明洪武十年(1377)始派监察御史出巡地方。以后定制北直隶设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监察御史虽官仅七品,但出为巡按,名曰代天子巡狩,在地方考察民情,监督吏治,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事权甚重,地方官员不敢与抗。系差遣职务,事毕还京。

[8]按察司佥事:官名,简称按察佥事。明朝及清初提刑按察使司之职官。朱元璋吴元年(1367)始设,为按察使司之正官,正五品。洪武十三年(1380)革,次年复设。分领提学、驿传、清军、分巡、兵备等道。各省因事而置,无定员。

[9]整饬洮岷等处兵备:即洮岷兵备道。兵备道,官名,全称整饬兵备道。明清道员之一,主管兵备事宜。明弘治(1488—1505)年间,以武职不修,议增副佥一员。隶于总兵,自此设兵备者凡四十三处,分巡道兼兵备者五处,皆以布、按二司所属之参政、参议及副使、佥事充任。洮岷兵备道驻岷州,辖武都、文、成、漳四州县,洮、岷二卫及西固一所。

[10]屯田:汉代既已有之,指政府利用军队或农、商开垦种植土地,向他们征取收成,以为军饷,称为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别。

[11]按察司副使:即按察副使,官名。明朝及清初各省按察司之副长官。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始设置,正四品。各省员额不等,视事之繁简而定。与按察佥事分道巡察,凡兵备、提学、抚民、清军、驿传、水利、招练、屯田、监军,各专事置,并分员巡备京畿。

[12]罗:即罗维松,据康熙四十一年《阶州志·职官》记载:“罗维松,四川嘉定州人,由进士万历九年任。”

[13]佥都御史:官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为都察院正官,左右各一人,初正五品,十七年升正四品。建文元年(1399)革。成祖继位复置,南京都察院亦置,无左职。辅助都御史、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又称佥院。

[14]万历十年三月朔日:万历十年三月初一日,即公元1582年3月24日。朔日,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15]儒林郎:文散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正九品上文散官。金置以授从七品下文官,元明两朝为文官从六品,敕授。清代为文官从六品,封赠。

[16]西固同知:即阶州直隶州西固分州同知。州同知,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职。清沿置,改称州同,以别于各府之同知。无定员,从六品。

[17]欧阳策:河北武强人,明万历《阶州志·官师》同知条有载。又《武强县新志·选举志》载其为嘉靖朝武强贡生,官至泽州通判。(www.daowen.com)

[18]居国坤维:地处国家的西南方。

[19]羊肠鸟道:形容山间小路崎岖险峻。

[20]三面受敌:西固城北、西、南三面皆临近蕃地,只有东面与汉地接壤,因此称作三面受敌。

[21]戴盆之冤:也称覆盆之冤,本意是头上戴着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此处引申为冤枉无处申诉。

[22]万历丁丑岁:即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23]抚台:明清时期的省级地方长官“巡抚”的别称,地位略次于总督,又称“抚院”“抚台”“抚军”等。

[24]大中丞董公:即董世彦(1526—1577),字子才,河南钧州(今禹州)人,嘉靖丙午科(1546)举人,癸丑科(1553)中进士,先后担任濬县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西副使、浙江参政、山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万历三年到万历五年任)、兵部右侍郎、陕西总督(万历五年起任)等职。其任职西北期间不仅带兵平乱,还修筑长城、墩堡,招抚番族,定定边境。万历五年(1576),俺答率众以赴西海迎佛经为由,突然进入甘肃。董亲率兵马星夜兼程驰援皋兰(今兰州),提防俺答军队侵扰边民,回镇一日后卒于官。《平番记》记载:“(万历)乙亥八月,陈公(陈省,前任陕西巡抚)忧去,董公世彦代巡抚事。六月,阿木族番人出降,阶州安辑。”其在濬县知县任上,有“和乐简易”的声誉。《汉中府志·艺文志》中有一篇《方公祠记》,有一句对他的评价:“夫巡抚董公,敷文饬武。”可见其政声良好。

[25]遐陬赤子:偏僻地区的子民。

[26]万历戊寅:即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27]判徐州:即徐州通判。根据碑文的内容判断,他担任徐州通判期间,主要是负责治理黄河这件事。

[28]西固四里:据万历四十四年版《阶州志》记载:西固四里为:东山里、石阏里、化马里、固城里。

[29]万历九年:即公元1581年。

[30]过割:旧时田宅买卖、典当或赠予所办的过户或转移产权手续。

[31]洪武钞尺: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之一,一洪武钞尺相当于现在的32厘米。明代吕坤的《新吾吕先生实政录》记载:“丈尺有二,国初下屯以洪武宝钞比五为尺,谓之钞尺,今丈量屯地犹然。”又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迪远郭为中地、下地。五尺为钞,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这与碑文中所记相同。

[32]先太史:犹先父太史公。太史,古代掌记录史事,编写史书,管理国家典籍大臣。欧阳㬇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故称其为太史。

[33]淮安天妃闸: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总漕运,依循宋朝已有之沙河,开凿清江浦河道,自管家湖至鸭陈口,建置四闸:移风闸(即板闸)、清江大闸、福兴闸、新庄闸。新庄闸即天妃闸,又名惠济闸(与清河口对岸),有闸门可以启闭,每年3月粮船过后即封闸。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上非常重要的闸口之一,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闸已于1968年文革中用炸药炸掉。

[34]而徐、吕二洪,当黄河之冲,其势尤为难治:黄河流经过的徐州、吕梁二地,处于黄河的要冲,此二处的水势极其复杂难以治理。《明史·河渠志》中也多次提到“徐、吕二洪”,如“(正统年间)徐、吕二洪遂浅涩”“(景泰年间)请引塌场水济徐、吕二洪”。

[35]胼手胝足:原意是手脚上磨出老茧,此处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胼、胝:老茧。

[36]浅涩:指水浅不通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

[37]参府永川郭公:即碑末题名中的郭邦,山西平遥人。明万历《阶州志·官师》武职条有载:“郭邦,山西平遥人,万历六年任,修隘口,严防守,齐号令,官军不敢离营,重清操,为名宦。”乾隆版《阶州直隶州志》武功条载:“郭邦,山西平定人,万历六年任。修寨堡,建墩垣,番不敢侵掠,升洮岷副将。”

[38]守府东河陆公:即碑末题名中的陆贤,明万历《阶州志·官师》武职条、西固武职条,俱载。守府,明清时对地方武职守备的别称,其官阶大致与府同知相当。

[39]守府近川田公:即碑末题名中的田雨,万历《阶州志·官师》西固武职条载。

[40]西固掌印马公,讳登云:据康熙四十一年版《岷州志·世勋》记载:马登云,本卫左所百户党只秀五代孙,袭百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征甘肃哱罗等处有功,任西固守备。

[41]先太史讳㬇:即欧阳㬇(?—1570),河北武强人,字学章,号强斋。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进士,二甲第二十四名。”武强县城内旧为其立有“解元”“御选”二牌坊。《武乡县新志·艺文志》载有邑人监察御史张星法为其作的《欧阳太史传》,记载人物生平甚详。此外,欧阳唤还辑修过隆庆版《武强县志》,道光版《武强县新志·艺文志》还载有其所作《武强县修学记》《重修城隍庙碑记》《名宦乡贤祠记》《澄思堂记》《儒学科第题名记》《儒学岁贡题名记》《关王庙赞》等文章。其死后祀乡贤祠,墓在武强县城西南,当地人称“翰林墓”。其父欧阳伦,生员,以子㬇贵,封文林郎翰林院编修。

[42]乡试第一名:明清时期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43]乙未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欧阳唤,直隶武邑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进士,二甲第二十四名。”(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20页)

[44]庶吉士:官名,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庶常馆学员。明初分设于六科,学习办事。永乐二年(1404),始置翰林院庶常馆,选进士之伏于文学书法者充之。宣德五年(1430)命学士充任教习。在馆学习三年后奏请御试,分发任用,称“散馆”。或授编修、检讨,或授部院司员,知县,亦有留馆者,领取俸给予廪饩银。庶吉士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45]翰林院:唐代始设,明清两代为编修机构。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和册立、制诰等文章此类事宜。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其属官如侍读学士、试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46]编修:官名,自宋代起,凡修国史、实录、会要等都随时设置编修官。明、清两代的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及庶吉士的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也无实际职务,位在修撰之下。

[47]篆:用篆体字书写碑额,也称篆额。此外,用篆字书写墓志铭的石盖称为篆盖。

[48]孙凤岐:西固当地石匠,其名又见于嘉靖《重修天寿寺碑》碑阴。

按:丈地均粮碑是舟曲现存碑刻中最有价值且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碑刻之一。该碑刊刻于万历十年,碑阳和碑阴均记载了诸多有价值的资料。碑阳记录了万历九年,时任西固州同欧阳策奉命丈量土地、清理浮粮、厘定税额之经过原委。清查后,新增大量田地,将原有赋税粮草折算摊入实际地亩中,并且规定按例过割。碑阴则记载了西固进行丈地均粮的背景、自己的仕宦经历、丈地均粮的过程如何进行等。总之,该碑是国内仅存为数不多的真实记录万历年间丈地均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碑刻,对于研究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丈地均粮在偏远地区西固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明代中后期舟曲的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