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智库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制度环境与构成要素

社会智库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制度环境与构成要素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研究所研究的社会智库制度环境仅限于正式制度环境。有研究显示,无论是中央有关智库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相关部门颁布的配套政策,共同构成了社会智库所处的制度环境,并影响了社会智库的发展和走向。这一规定无形中限制了社会组织间的竞争,不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社会智库的制度环境既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也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本部分将以理论工具为引导,来探讨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智库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制度环境与构成要素

1.社会智库所处的制度环境

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仑认为:“制度是一种习俗,由于被习惯化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1]在诺斯看来,“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既包括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也包括非正式约束(道德的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2]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包括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本项研究所研究的社会智库制度环境仅限于正式制度环境。

有研究显示,无论是中央有关智库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相关部门颁布的配套政策,共同构成了社会智库所处的制度环境,并影响了社会智库的发展和走向。[3]《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强化规范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保障措施方面对社会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社会智库发展的理念和方向,是社会智库突破发展障碍的重要政策依据。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些条例、法律以及报告中的规定共同构成了社会智库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智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在配套政策方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对社会团体的定义、分类、成立条件、登记程序、章程规范、财产管理规则等做出了规定。如第九条规定,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这一规定无形中也提高了社会组织成立的条件。第十条第一项规定: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大多数社会组织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不予登记。这一规定无形中限制了社会组织间的竞争,不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

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也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组织形式、登记程序、条件以及监督管理规则等进行了详述。《公益事业捐赠法》也确立了公益事业的范畴以及公益捐赠和受赠,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制度。[4]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这一条款下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在对社会智库制度环境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制度环境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宏观支持与微观限制并存。社会智库的制度环境既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也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俞可平教授在对各类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的分析中指出,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宏观上对各类社会组织以鼓励为主,那么微观上则主要以控制和约束为导向。[5]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组织,政府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两点:一方面政府部门认识到,社会组织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发挥沟通、协调、监督、服务等独特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又往往把社会组织看作对其权威的挑战者,对其心存疑虑。[6]从社会智库的发展来看,政府在宏观方面对其给予了诸多支持和鼓励,如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均提出要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但在微观层面则是以约束和控制为主,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针对社会智库所形成的双重管理体制、限制竞争、资助型税收的缺失等均对社会智库的发展造成了阻碍。[7]

二是政策支持细化不足,执行效率差。政府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组织的规定,但在运行中许多规定并未被有效执行。有些政策内容规定得较为笼统,用词模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出现了大量模糊用语,如“有关规定”“相应标准”“相关主管部门”等。对于究竟是哪些规定、相应标准是什么标准、相关主管部门究竟是哪一个主管部门等并未给出具体说明。政府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有着较多的顾虑,制定了一些限制性条例,如2005年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决定中规定:“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一律重新注册为公司。”在这一条例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智库被注销。还有些文件属于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如《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针对社会智库指出:“进一步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完善社会智库产品供给机制。探索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服务的有效途径,营造有利于社会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如何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并未给出具体方案,致使当前社会智库在我国思想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被边缘的境地,社会智库在参与咨询服务方面的作用依然有限。此外,政府的决策咨询还尚未制定规范的咨询程序,行政决策还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运行,这种决策导向,带来的结果多多少少显示为对社会智库的身份歧视。[8]

三是政府对社会智库和官方智库的区别对待过于明显。无论是出于文化的偏见还是利益的驱使,政府在对待社会智库和官方智库的态度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对社会智库的支持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官方智库无论是在资金支持、信息资源、人员方面均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获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而社会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往往处于被边缘的地位,利益诉求和研究所需的各项资源往往难以被满足。在我国捐赠市场上,政府明确规定企业的慈善捐赠对象仅限于七个官办基金会,按捐赠款项享有3%的免税额度。[9]而企业直接对社会智库的捐赠尚无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政府委托项目往往会委托给官方智库或半官方智库,大多数社会智库只能为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承担一些“短平快”的课题或项目,很难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自行选题开展一些前瞻性研究。

2.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对构成要素的分析是探讨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前提。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均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发展的目标。本部分将以理论工具为引导,来探讨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www.daowen.com)

机制设计理论旨在强调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最优的机制来保障组织有效运行并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设计方面,首要考虑的就是机制设计的完整性,即运行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社会智库运行的全过程。机制设计既包括组织职能、框架和协调方式等静态的设计,也包括组织规章制度或治理规范、人员配备和人员培训、激励或奖惩等制度方面的动态设计。[10]在设计的内容上,当前并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组织结构模式,机制设计就是寻求组织与环境、组织子系统间均衡的动态连续过程。[11]运行机制各构成要素的确定也主要依赖社会智库自身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机制的设计则必须遵循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12]机制设计理论在对组织运行机制的设计方面也强调,任何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是设计一个高效机制的关键,因此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首要构成因素就是对信息机制的构建。机制设计理论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激励相容。在所设计的机制中,各“子机制”间要考虑相容性,保证各“子机制”间是相互支持与关联的。治理理论也指出,治理首要确定的因素就是明确治理的主体,运行机制作为智库有效运转的基础必须要确定治理的主体,即确定由哪些人员来负责制定社会智库的研究选题和确定社会智库的发展战略,本项研究将其确定为决策机制。

协同理论强调,运行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在运行机制的设计方面必须要考虑内部各“子机制”与外部系统间的资源交换与协调,保障运行机制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在确定运行机制中的信息“子机制”和决策“子机制”后,接下来便是如何开展研究,如何集聚研究所需的人员和资金。缺少研究人员,社会智库的研究选题将无法进行;缺乏研究资金,社会智库将无法进行调研和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在运行机制的设计方面,必须要考虑将研究人员和资金获取纳入运行机制中。本项研究将其确定为研创机制和筹资机制。

知识运用理论所关注的就是如何在知识和政策之间架起桥梁,知识如何转化为政策。但知识并非一经产生就能转化为政策,它通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智库的研究以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为目的,其研究成果同样面临如何转化成为政策的问题。因此,在运行机制的设计方面必须要考虑研究成果如何传播的问题。本项研究将其确定为研究成果的传播机制。从上述运行机制构成要素的确定可看出,社会智库运行机制构成要素的确定也是其运行机制设计的过程。完整的社会智库运行机制包括了信息机制、决策机制、筹资机制、研创机制、成果传播机制。

(1)信息机制。构建完善的信息机制是保障运行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信息贯穿于运行过程的始终,信息的传递是否完善、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将直接关系到运行机制的决策、科研以及后续研究能否顺利。社会智库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自身信息搜集能力,与其他组织协同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

(2)决策机制。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是保障研究主题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重要前提。决策机制的构建必须要明确决策权如何分配,制定决策程序,如在社会智库内成立决策委员会,明确各委员的决策权力与责任,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合适的研究选题等。

(3)筹资机制。资金作为社会智库稳定运行的“血液”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资金的多寡直接影响了运行机制中信息与数据的搜集能力,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无法保障社会智库的有效运行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社会智库必须要构建多元筹资渠道以保障资金的稳定供给。

(4)研创机制。研究团队的设计为研创机制提供了指导。实践研究者、专业研究者以及综合性人才是研创团队的基本构成。[13]研创团队中人员结构要合理,研究人员的知识背景要文理兼顾。

(5)成果传播机制。成果传播是保障社会智库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社会智库开展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并力图使这些政策主张获得媒体的关注、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重视,进而被政府采纳。[14]为提升传播能力,社会智库必须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传播资源,以形成多元化传播渠道。

上述运行机制的五个“子机制”共同构成了社会智库的运行机制,各“子机制”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保障了社会智库的稳定运行与协调发展。本项研究将以这些构成要素为基点,以完善运行机制为核心,对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进行尝试性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