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国外智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也为其他后发国家开展智库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1)当前国外智库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路径,即历史研究路径、实证研究路径以及国际比较的研究路径。三种研究路径各有优势,但又侧重不同。尤其是实证主义研究路径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智库研究方法,为其他国家智库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2)在智库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智库理论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宏观理论主要是基于政治学而产生,以多元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政策研究机构的智库也应当像其他组织一样被视为多元中的一部分,智库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其能够通过专家的意见来影响政策走向。中观理论主要是基于政策过程而产生,以制度主义为代表,“研究的重点是学术共同体[116]本身如何介入政治过程,而智库就是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117]微观理论以知识运用理论和专家参与理论为代表,主要考察智库的知识及寻求什么样的路径来影响政策的制定。这些理论既强调智库的政策属性也强调智库的社会功能,一定程度上为智库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但由于智库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多种学科,国外学者对智库的研究仍呈现出了多角度特征,研究方法上还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系统。
(3)在国外智库运行机制方面。国外学界的研究虽对智库的筹资、信息搜集、研究人员的安排以及智库成果的传播都有所探讨,但针对运行机制的精细化研究还存有不足。研究缺少基于智库运行过程的系统性探讨,未全面展示智库运行过程。国外智库作为政党等组织或机构决策咨询的主要辅助组织,更多是在研究如何为决策咨询提供政策方案,回应政府和公众的现实诉求,对如何构建智库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却较少触及。国外学者对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对某一个机制进行探讨,大多建立在本国治理文化与政治制度下。
2.国内研究文献的评述
智库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夏禹龙发表了《论现代“思想库”制度》一文,开启了国内学者研究智库的先河。1982吴天佑和傅曦出版国内第一部智库方面的专著《美国重要思想库》,向国内学界展示了智库这一陌生事物。自1981—2000年以来,国内以思想库命名的文章共122篇(中国知网CNKI检索数据),平均每年6.1篇。2000年到2010年,智库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提升,以思想库命名的文章共402篇,以智库命名的文章共923篇。自2012年后国内智库研究文献呈飞跃式提升,中国知网显示,2012—2017年以智库或思想库命名的文章共8622篇,即6年时间所发表的智库或思想库论文数量超过以往智库方面文章的总和。智库之所以得到飞跃式发展主要缘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智库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智库因此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学界还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即使对社会智库的“前身”——“民间智库”,学界研究也较少,以民间智库为篇名进行检索仅188篇,以民间智库为题名的硕士论文仅10篇,博士论文无(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对社会智库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界的研究焦点还集中在智库方面,对社会智库的研究尚未展开,对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也大多散落在相关专著的章节和相关论文的某些段落中。国内直接研究智库和社会智库的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见图绪-1。
图绪-1 国内以智库和社会智库为篇名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www.daowen.com)
(1)国内智库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智库的发展历程、国外知名智库的细化研究、智库信息机构建设以及智库实证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以及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一方面拓展了中国智库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智库研究的内容。比如:在智库研究历程方面,国内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智库萌芽期、稳定发展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对智库历程的研究,一是揭示了智库在成长阶段,二是通过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揭示智库发展背后的动因及障碍;对国外知名智库的细化研究,突破了以往对国外智库的简单描述,既丰富了学界对国外智库研究的内容,又有助于国内智库借鉴其成功经验;通过智库间的国际比较,总结出各国智库的优劣势,为国内智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对智库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国内智库的排名与影响力判断提供了依据。需指出的是,国内智库研究的焦点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还存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国际比较与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其中,比较的标准缺乏统一性,在智库评价体系方面,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如上海社科院智库评价中心采用的是“提名+评选+排名”的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与指标的全面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国内智库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智库运行机制、民间智库相关研究与社会智库相关研究方面。①在国内智库运行机制方面,本土化探讨较少。当前学界的研究虽对运行机制有所触及,但大多是通过对国外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来得出对我国智库运行机制的启示,研究较为分散。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国内智库运行机制的成果更少,这无疑也增加了笔者开展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的难度。②民间智库初始阶段并未受到学界过多关注,专门论述民间智库的专著较少,主要集中在功能与特性、现状与问题及对策方面的探讨,对民间智库的多角度研究不足,更缺乏以数据为支撑的实证研究。③对社会智库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社会智库的生存环境、功能、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更核心的运行机制则尚未引起重视。首先,尚未形成对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的框架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一般会经过信息的搜集→决策主题确定→研究资金筹集→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成果传播等阶段,而当前学界对智库运行机制的研究往往摘取运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缺乏整体性。其次,研究更多是以质性为主,如对社会智库产生、发展和演进的讨论,存在问题和解释维度的讨论,即便是在需要实证支持的某些方面也较少采用实证方法。虽然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研究数量方面的“结构失衡”也使得社会智库的研究缺乏说服力。再次,在对社会智库的研究中,诸多文献缺乏对社会智库所处制度环境的分析,对社会智库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因论述较少。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对社会智库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缺乏以数据为支撑的实证研究。
3.进一步拓展的研究
(1)研究视角可以拓宽。文献搜集过程显示,学界研究多集中在规范社会智库发展、社会智库的作用及价值、社会智库的发展路径探索等方面,而针对社会智库自身如何运行、如何更好地发展等方面的探讨较少,缺乏从理论视角的研究。针对社会智库的理论视角的探讨应是其进一步拓宽的重点。
(2)研究方法可以综合。国内学界对社会智库的研究大多还是以质性研究为主,缺乏以数据为支撑的量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虽没有优劣之分,但针对某一领域的研究仅聚焦于一种研究方法,显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缺乏说服力。因此,本项研究将结合相关数据对社会智库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3)社会智库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当前针对社会智库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政府如何为社会智库创造发展空间、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支持办法等,一定程度上仍是传统官僚制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支持固然有助于社会智库发展,但各级政府能否有效执行,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项研究认为,社会智库的发展实际上是其运行机制完善的过程,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更需要自身运行机制的完善。因此,社会智库运行机制的系统性框架是什么,如何与外部主体进行协同合作,如何兼顾各方的需求,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