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义务教育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义务教育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测试卷由市教科所组织人员,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监测年级上、下册教材为参考,按照《泸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命制。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义务教育

为客观反映全市义务教育质量及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教育决策、管理和改进提供支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泸州实验区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了2015年泸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1.监测规划

(1)监测内容。

学生品德、身心、学业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

(2)监测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抽测学校的校长,以及四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数学任课教师参加问卷调查。

(3)监测类型。

学业监测:语文学科、数学学科。

非学业监测:学生品德、身心、个性特长发展水平,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信心、习惯。

影响因素调查:收集学校教师队伍、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管理、学业负担等影响教育质量相关因素的数据资料。

(4)监测样本。

全市七个区县(含市直属普通高完中)全样本参加监测。全市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高完中全样本参加学业监测;根据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学校类型等因素,抽取样本学校参加非学业监测和影响因素调查。在所抽取的样本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随机抽取不少于30名学生参加非学业监测。所抽取的样本学校校长参加问卷调查;抽样学校监测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参加问卷调查。

2.工具开发

本次监测工具包括学业监测工具、非学业监测工具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1)学科测试卷。学科测试卷由市教科所组织人员,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监测年级上、下册教材为参考,按照《泸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命制。

(2)非学业监测问卷。非学业监测问卷由市实验区项目办组织人员,以《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泸教局发〔2014〕67号)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组织开发,编制了泸州市阅读与数学素养监测学生问卷。

(3)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教育质量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由市实验区项目办组织编制。

表6-12 泸州市阅读与数学素养监测学生问卷A卷框架

表6-15 阅读与数学素养监测学生问卷B卷框架(www.daowen.com)

续表

3.数据分析

数据清理完成后,组织数据分析小组在省监测中心和重庆评价院的专家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数据分析。按国家监测的分析标准,对试卷和问卷的质量进行分析,分别分析试卷整卷难度、试题难度、整卷信度、试题信度、各试题区分度、试题的结构效度。问卷分析首先进行答案分值转换,按同维度信度分析、同维度结构效度分析。在分析中剔除掉信效度不符合监测标准的试题和问题后,试卷难度和信度如下:

表6-16 剔除后的试卷难度和信度

根据项目反应理论,将学生的试卷实际分数转化为能区分学生能力的量尺分数;将问卷分数转化为标准Z分数。最后,基于以上数据,进行数据合成和相关分析。

4.报告撰写

为在浩繁的数据中寻找有效、有用的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问题并形成我市义务教育质量报告,市实验区项目办在全市聘请了十余位深度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开展了报告撰写工作,历时半年,最终形成了我市2015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市级报告1份、区县报告7份。

数据报告:形成全市和区县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供市、县项目办内部分析使用。

区县报告:各区县根据市项目办提供的数据,组织专业团队形成教育质量综合监测区县报告。

全市报告:市项目办根据监测数据,组织专业团队形成教育质量综合监测全市报告。

5.结果运用

泸州市教育局召开了2015年义务教育质量综合监测报告解读会,全面报告质量监测情况,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区县(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对于具有优势特色经验的区县(学校)进行总结和推广,对教育质量低下的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1)开展市域范围的报告解读。

在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目的的统领下,为实现监测目标,全面了解区域教育质量,学业成就状况、教学现状和非学业发展水平,诊断和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分层分类的报告解读会,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质量意识。

(2)指导区县开展报告解读。

区县作为区域层面的基础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面,是教育质量监测点的直接操盘手,但区县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却容易受限于专业力量。因此,加强区县层面的报告解读指导工作,是区域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最佳途径。

(3)督促学校开展工作改进。

作为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单元,监测结果的反馈对象,要确保监测不流于形式,不转变为简单的“唯分数论”,就需要督促学校不断开展监测后的改进工作,提升学校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