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框架构建和结果解析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框架构建和结果解析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准确反映监测群体的实际状况,需要对抽样总体进行可操作化的定义,用于指导构建抽样群体的元素列表,也就是形成抽样框架,方便从中抽取样本。抽样结果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产生,一是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构成要素保持一致;另一种情况是抽样总体是根据监测需求对目标总体样本进行有选择的抽取而形成的。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框架构建和结果解析

1.目标总体与抽样总体

在教育质量监测中,对构成监测的重点要素(人物、组织、对象等)的精确描述是很重要的。监测群体也称目标总体,是监测所要研究的全体对象。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称为总体单元或单位。如要监测的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全体学生是抽样的目标总体,四年级的每个学生就是总体单元(单位)。抽样总体是指从目标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总体,如参与监测的四年级学生就是目标总体的抽样总体。为了准确反映监测群体的实际状况,需要对抽样总体进行可操作化的定义,用于指导构建抽样群体的元素列表,也就是形成抽样框架,方便从中抽取样本。

抽样结果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产生,一是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构成要素保持一致;另一种情况是抽样总体是根据监测需求对目标总体样本进行有选择的抽取而形成的。最佳的抽样方案会使抽样总体的特征与目标总体的特征相一致,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往往很难实现,原因是抽样人员可能不知道目标总体包含的全部特征,在制定抽样方法时无法保证抽样总体包含目标总体的全部特征,如有的学校被监测年级的分班方式是平行班制度,而有的学校是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可能因监测条件所限,有些抽样所需信息不得不舍去,如学校多媒体教室配备情况等,这是导致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2.抽样框架(www.daowen.com)

从定义的目标人群中选择样本需要构建一个抽样框架。抽样框架的形式通常是准备一个具体的群体列表。良好的抽样框架便于监测结果分析时对目标群体的准确界定和详细描述,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而不需要担心将影响教育质量的相关群体排除在外。

一般来说,抽样框架将决定信息报送的内容,抽样框架分层制定,第一层通常是确定抽样的区县,对于区域监测而言,市级监测可以对全部区县进行抽样,所以第一层就包括全部的区县。第二层是学校层面,在大规模的监测研究中,抽样框架在学校层面的变量包括学生人数(总人数和目标群人数)、学校类型(单设、九义或高完中)、学校性质(公立或私立学校)、地理位置(城市或农村)和学校综合评价等。第三层为样本学生层面,包括性别(男或女)、学生平时综合成绩表现等。抽样框架分层制定的原因是监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从特定的层面内采集监测结果所需的样本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