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成果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1年颁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教育质量监测既要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考查,也要对学生非学业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由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全面负责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导管理工作。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成果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测量部门与机构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充分开发并利用有关教育统计及信息资源,准确获取基础教育质量状况,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系列工作。[2]

1.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

(1)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长期被定义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由此而培养出了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是我国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为纠正以分数片面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做法,必须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客观反映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1年颁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落实得如何,教师教学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么样,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监测才能回答,才能对课程改革进行诊断与改进。

(3)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

我国地广人多,区域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大,要实现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宏观管理,就必须强化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全面诊断和准确把握,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有助于引导学校和社会形成科学的质量观,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助于增进社会对教育、对学校的理解。

2.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特点

与传统的考试相比较,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既关注学业也关注非学业。(www.daowen.com)

教育质量监测既要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考查,也要对学生非学业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而传统的考试只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考查。教育质量监测既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掌握情况。而传统的考试一般只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2)工具更科学。

教育质量监测工具是由课程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和优秀教师一起按照标准化的程序研发的,通常是多套题本。而传统的考试通常是由所在区域的教研员根据自己对课程与教材的理解自行命制,只有一套试卷。

(3)采用抽样监测。

教育质量监测不具体针对某个学校或个人,监测机构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选取部分学生参与多题本测试(与之相关的教师、校长也同时参与)。传统的考试是在一个区域范围进行(如县统考、市统考、省统考),采用一份试卷且所有学生均要参与测验。

(4)不排名、不与升学挂钩。

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是为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不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排名,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而传统的考试结果主要用于甄别、排名和供升学参考。

3.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机构

当前世界各国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机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如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主要由国家评价管理委员会和美国教育部下辖的教育统计中心共同完成;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如新西兰是由教育部委托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的教育评估研究单位完成;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如芬兰教育部于2003年成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3]

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由国家教育督导部门全面负责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导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