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沟通效果:关注他人而非自我

提高沟通效果:关注他人而非自我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朋友则认为,别人喜欢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喜欢?焦点在内的人,沟通之中最经常提到的就是“我”了。国外某电话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一次谈话之中,出现最多的字是“我”。但是如果在沟通中,将注意力焦点过于放在自我身上,就往往会过于沉浸于自己的感受,因而忽视他人的反映了。一个朋友找到我,因为他跟儿子之间的关系最近闹得很僵。他回答我说是希望孩子听话,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

提高沟通效果:关注他人而非自我

你是否有过以下类似的情形?

我们和对方说了很多的道理或者事情,但是对方的理解和反应可能和你预期的完全不同。我们感到费解:对方为何不能理解呢?

或者有些人出于好意,和对方讲了一大堆的道理,然后说:好了,反正该说的我已经说了,听不听,理不理解就是你的事情了。反正我作为朋友(丈夫、妻子、父母、老师、销售代表等角色)已经仁至义尽了。

或者有些时候我们只顾自己不停地说,其实对方早就人在心不在了。对方频频地看表,或者不停地抖动腿脚,而我们对此却视如不见,仍然试图说服对方。

以上的种种等于是在说:手术非常顺利,可是病人死掉了。

如果今天你要去朋友家里,送什么礼物是你可以决定的,但对方喜不喜欢则不是你所能掌控的。可能你会觉得奇怪,这个礼物很多人都喜欢,为什么他会不喜欢?而朋友则认为,别人喜欢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喜欢?然后你就试图说服对方一定要喜欢,但对方坚持说就是不太喜欢,最后可能把气氛搞得很尴尬。结果是我们的好心办了坏事。

从理解层次模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此类行为完全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已。当事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明白为何自己费尽心思却无功而返,直到他们理解了NLP的假设前提之一: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时的焦点决定了效果。焦点分为两种:在内和在外。

焦点在内的人,沟通之中最经常提到的就是“我”了。他会说“我认为”“我感觉”等类似的话,或者经常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因为他们的焦点更多是关注自己而非对方。

国外某电话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一次谈话之中,出现最多的字是“我”。假如给你一张你中学时的毕业合影,请问你第一个要找的是谁呢?我想绝大部分人首先找的应该是自己吧。

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我们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沟通中,将注意力焦点过于放在自我身上,就往往会过于沉浸于自己的感受,因而忽视他人的反映了。

尤其是在第四章里面提到的听觉型和感觉型的人,他们的弱点在于有些时候说得过多或者过于沉溺于自己的感觉,或者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因而对对方的反应视而不见。比方说对方在频频看表,这说明对方可能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办,或者已经对你的话题失去兴趣。如果说我们不注意对方的这些回应,试问又如何能够确保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呢?

而焦点在外的沟通方式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焦点在外的沟通者明白一个道理:“说清楚“≠”听明白”。也就是说,我们说什么,怎样来说,这个过程我们自己可以掌控。但是对方怎样听,听到什么,我们却不可以决定。因此,作为焦点在外的沟通者,会特别关注对方的反应,以便随时作出调整来保证沟通的效果。焦点在外的沟通者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因为他明白,只有对方的回应才最终决定了彼此沟通是否具有意义。(www.daowen.com)

一个朋友找到我,因为他跟儿子之间的关系最近闹得很僵。我问他是什么让他觉得苦恼。他说孩子现在正上高三,最近在学校谈了一个女朋友,天天在家里上网聊天,魂不守舍。他已经跟孩子说过了好几次,但他就是不听。情急之下他打了孩子,孩子跑出去三天没回家。他的太太好不容易找到孩子并且劝他回了家,但从此儿子跟他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形同陌路。

这位父亲当然不满意这个结果。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行为背后总存在着正面动机。这个父亲当然也不会例外

于是我问:“你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他回答我说是希望孩子听话,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

这些都应该算作他的正面动机,这些正面动机都是善意的。

然后我接着问:“那么现在孩子更听话了吗?”

他苦笑说:“当然没有。”

我接着问他:“你跟孩子说过好几次他仍然没接受,那么不知你是否认真地考虑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沟通了好几次还不起作用?”

这位父亲陷入了思考之中,后来他觉得自己想通了。

像许许多多的人一样,这位朋友陷入了沟通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妄想相同的行为和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试问这可能吗?

比如说,一个在下属犯错之后经常当众训斥对方的人,每次他提高嗓门,皱紧眉头,然后用食指点着下级大声讲话的时候,下级的内心都会觉得紧张、不安和尴尬。接下来大概一天的时间,这个下属的情绪都会非常低落,自然也影响到了他工作的效率

直到有一天,这个主管明白了这样的行为没有达到他希望的结果,所以他决定换一个办法试一下。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当众训斥下属,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他也没有像以往那样皱着眉头大声批评对方,而是保持平静的情绪和中等的音量。他也更没有像以往那样坐在办公桌的的后面点着对方说话,而是坐在下属的旁边。假如你是那位下属的话,你会有跟以往怎样不同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你是否会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