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滤网,也被称为元程序。它是潜意识中的自动反应机制,是性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作为大脑过滤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在无形中为人们做出选择和行动。
了解人们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更加尊重和理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尊重彼此的界限。
通过学习这个部分,可以有效地了解自身及他人的行为模式,决策依据,进而配合他人制定和采取更加灵活的沟通和说服策略。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透过特殊的问题来观察对方的反应模式。心理滤网大致可分为以下7大类15种。
一、情绪与个性
(1)情绪类型。共包括以下四种:
A.忍让。
B.先礼后兵。
C.吃软怕硬。
D.冲动。
问题:
“当你遇到威胁、挑战和压力的时候,你一般会怎样反应?”(2)个性因素。
A.强势主观:以自我为中心,不易采纳他人的意见。
B.客观灵活:包容理性的态度,易于接受不同的观念行为。
问题:
“假如他人和你的观念和思路不同,你会怎样想?”
“面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你会怎样反应呢?”
二、整体/细节
(1)整体型。系统整体的观察事物,关注总体、目的、意义。
(2)细节型。关注具体的细节。
问题:
“当面对一个新计划,你最关注的什么?”
“面对新事物,你希望首先了解的是什么?”
“最近过得怎么样?”
偏向于对你描述最近发生的事情,属于细节型。反之仅回答“还不错”“一般”等的,属于整体型。
三、价值观方向:追求/逃离
(1)追求型。使用正面的词语,“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快乐很重要”。
(2)逃离型。使用负面的词语,“我希望他们不要误会”“人千万不要不开心”。
问题:
“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希望的生活是什么?”
“你希望怎么样?”
对于回答“工作最重要的是自由”“生活要幸福,和谐”等正面价值词汇的,属于追求型;回答“工作最重要的是没有太多约束”“生活中不要有太多烦恼和冲突”等负性词汇的,便属于逃离型。
具有逃避倾向的人,往往不容易得到想要的价值。这是因为人们越是抗拒的事物,越容易被强化和吸引。因为潜意识无法辨别负性的词汇。
一个不希望自己活得辛苦的人,往往已经处于辛苦之中。一个不希望前方有太多困难的人,往往在未来也会感受到许多的困难。这实际上便是内心信念的投射所导致的结果。
正所谓:思想是原因,环境是结果。“一切法由心想生”,亦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个类型,沟通者可以运用先跟后带的技巧,将其思路带至更积极的方向。
“你不希望自己这样辛苦,那么假如没有了辛苦会有什么呢?”
“你不希望前方困难重重,那你究竟希望有什么?”
当询问这些问题时,对方往往会感到愕然转而开始思考,这是因为他们旧有的程序正在终止。此时尽量不要打断和提示他们。
四、程序/选择
(1)程序型。习惯于步骤程序,按部就班。
(2)选择型。在乎重点和关键,跳跃式思维,重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问题:
“为什么你会来这家公司工作?”
回答“我通过朋友介绍,然后来面试的”,将进入公司的前前后后的过程描述出来的,属于程序型。
回答“我看好他们的培训和发展空间”等,注重内在价值的,属于选择型。
企业家,高层主管,自由职业者,推销人员等,绝大部分属于选择类型。因此在管理方面要注重对其追求价值的了解和塑造。同时给予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行计划和行动。
而对于程序类型,他们更加适合固定的、程序型的工作。要给予明确的指令和步骤,计划方面也要给予更多的指导。给予空间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恐惧。
五、信息收集
(1)自我判定型。判断和决定,通常以自我的感觉为主,不太在乎他人的观点。
(2)外界判定型。决策更加注重信息的交流和外界的反馈,尤其是家人和朋友的意见。
问题:(www.daowen.com)
“你如何知道自己成功呢?”
“对于一件你需要和看好的商品,比如电视,你会怎么决定?”
“你如何知道自己的演讲是成功的呢?”
对于自我判定型,在沟通的时候,假如你提供许多他人的观点试图来说服,则难以起到效果。相反的,对于外界判定型,若要让他们自己下决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你需要提供更多的外界讯息。权威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见证和资料,或者来自于他们身边亲友的信息反馈都是不错的说服依据。
六、视觉类型
这一部分在前面章节已经有所论述。我们的行为特征和运用的语言都有着明显差异。关于语言运用方面再举一例进一步说明。
A:你可否分析一下这个情况?(听觉型)
B:这不是明摆着吗?情况已经很明显的看得出来了。(视觉型)
A:我再考虑一下吧。
以上的情形便是双方类型不能匹配的结果。
A:你可否分析一下这个情况?(听觉型)
B:好的,我们认真地思考分析一下,关于这一点是否有道理?
我分以下两点来谈……
(配合对方)
A:不错!
问题:
“是什么让你决定购买这辆车?”
“你如何相信他人是优秀的?”
然后根据对方回答中的词汇,比如“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到”,等等,判定其视觉类型。
七、求同/求异
请看下图。
你看到了什么?
假如看到其形状差别不大,都是长方形,那么属于求同类型。此类型注重事物之间共同的特性,比如几乎每次都购买相同颜色和款式的鞋子,在相同的环境中进餐,等等。
假如看到大小,距离,摆放等细节不同,则属于求异型。喜欢变化的事物,逆反心理较重。喜欢与他人唱反调,背道而驰。不喜欢听到类似“绝对”“一定”“必须“"100%”之类的字眼。
陈刚是求异型的人。每逢好朋友聚会,在评价菜品的时候,他经常会唱反调。当朋友说菜好吃,他必定说没法吃。假如说菜太咸,他必定说感觉还不错。在朋友学习到这个技巧之后,便采用相反的沟通策略。每次吃饭的时候,朋友会说这个菜真难吃,他便马上回答菜做得不错。以前希望他参加某个场合的时候,他总是说没空。现在朋友反其道而行,跟他说反正他也没时间,不如算了,却发现他几乎每一次都有时间。
问题:
“你现在的工作与去年有什么关系?”“你一般会常去同一家餐馆吗?”
八、时间/次数
(1)时间型。将考虑的时间来作为决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不断提供新的说服资料,而不要催促其决定。
(2)次数型。将考虑的次数作为决定的主要依据之一,不断帮助其分析,直到其改变和决定的欲望产生,而不可不闻不问。
问题:
“你一般如何做出决定?是需要一些时间,或是需要反复考虑?”
九、个人/团队
(1)个人类型。行动较为独立,不擅长团队的配合。
(2)团队类型。具备团队意识,注重成员间的关系。
问题:
“假如你有充足的条件,你会选择什么休闲方式?”
“请描述一次曾经工作快乐的经验?”
答案中只有自己或者以自己为主的体验,属于个人类型;反之属于团队类型,喜欢团队的氛围。
十、焦点
(1)焦点在内:沟通时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的身上,聆听能力较弱,不太注重他人的感受。
(2)焦点在外:沟通时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对方,聆听能力较强,注重外界的回应。
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身体后仰靠在椅背的,多属于焦点在内;反之,身体前倾,目光多与对方交流者则属于焦点在外。
十一、目标设定
(1)无目标型:生活工作散漫,效率较低,往往生活在混乱无序与矛盾冲突之中。
(2)乐观主义: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地进步以期达到目标。
(3)完美主义:总感觉目前不够好,不够完美,往往追求最终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同时也会因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无法掌控的目标而感到挫败和沮丧。
问题:
“你的目标是什么?”
“可以说一个曾经激励你设定目标的经历吗?”
以上的各种性格类型,各自具有优缺点。同时,他们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会因为人生的经历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千万不可一锤定音。比如说视觉型变化为听觉型;无目标变化为乐观主义或者完美主义;从关注细节变化到更多地关注整体。
因此,保持开放与灵活的态度就变得非常重要。尊重和接受每个人的不同,容纳更多的可能,也允许更多的变化,这样人生就会得到更快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