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平山郁夫先生[24]。1957年我认识了平山先生。我因出席在东京举办的“敦煌艺术展”到日本,访问了东京艺术大学。那时,平山先生大概是助教,他把自己的画拿给我看。平山先生非常热心地研究了奈良时代的唐代艺术。唐代艺术与敦煌关系密切。
1979年,我们在敦煌接待了平山先生和美知子夫人。我的妻子李承仙和两个孩子陪同他们参观了阳关和月牙泉。在与平山先生的接触中,他对绘画的认真态度令我深为敬佩。他在仅有的几天时间里参观、临摹,留下了120幅写生作品。
1979年10月末,我们访问东京艺术大学时,平山先生特地从镰仓的家中把自己的画带给我看。那时,他宴请了我们,最后上桌的是冰激凌炸虾。当时,他谈艺术正起劲,却没有留意冰激凌已经化开了,结果炸虾也没吃成。(笑)
我感到平山先生的画中有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虔敬与真诚,有一种心灵的静谧。我从平山先生那里听到了他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体验。我想大概他是经历了那次大劫后产生了宗教之心,有了安宁的精神。
池 田:我也曾见过平山画师,感觉很好。我的著作《无法忘记的会见》《话说敦煌》《四季雁书》的封面和插图,得到了平山先生的大力帮助。平山画师的画里有一种悠远的静谧,例如以《火烧波斯波利斯》为题创作的画中,他把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目击的红莲一样的火焰涂满整个画面。那红红的火焰仿佛要燃烧一切。但是,在那被烈火烧得快要崩塌的宫殿中,我却看到了一种凝视永恒与人之永生的静寂精神。我听说平山画师当时是中学生,在多愁善感的年代里看到如此悲惨的场面,我想这对他的作品肯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见到平山先生时,他说:“我想抓住一切有根源的东西,我想了解它们。这些只有靠自己去感受才能得到。”他还说,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化,都来源于“生命的大地”。
从《火烧波斯波利斯》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极尽荣华的帝王宫殿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被毁掉,而对悠久历史的反思、对和平的祈祷和对永恒的憧憬,却留在那些历经时代变迁、坚持生存下去的人们的眼神里。
画师的《敦煌》也具有这种特征,是一幅出色的作品。从鸣沙山到地平线,茫茫的大漠一望无际。沙漠中,有一片神奇的绿洲。在这里,莫高窟威严耸立。看到这幅画,我感到,人在悠久的历史与浩茫的大自然中,是何等的渺小!然而,我又对生活在那里创造历史的人们有一种崇敬之情。我想这种心情,是敦煌那些无名的美的创造者与探求者所共有的吧!
注释
[1]贵霜:约公元1世纪上半叶兴起于中亚细亚的古国。创立者为大夏贵霜部落翕侯(首领)丘就却。后经不断扩张,成为一个大国。迦腻色迦(2世纪上半期)在位时崇尚佛教,远与中国、罗马相交通,为全盛时期。
[2]伽蓝:梵文samghārāma的音译。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为“僧院”。佛教寺院的通称。
[3]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1525—1569):尼德兰画家。他的画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社 会风俗,画风具有鲜明的尼德兰民间绘画特征。作品有《收获》《冬猎》等。
[4]勒南兄弟:指安东·勒南(Antoine Le Nain,1588—1648)、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1593—1648)和马修·勒南(Mathieu Le Nain,1607—1677)三兄弟。法国画 家。他们的作品多表现贫苦农民的生活,是17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经 常合作创作,不署名。代表作有《打铁工》《农家》等。
[5]弗美尔(Jan Vermeer,1632—1675):荷兰风俗画家。作品多描写荷兰小城市的资产者悠闲安逸的日常生活;人物与室内陈设结合巧妙,善于用色彩表现空间感、质量及光的效果。作品有《看信的女人》《倒牛奶的女人》等。
[6]米勒(Jean François Millet,1814—1875):法国画家。他的作品以表现农民生活而著称,代表作有《拾穗者》《晚钟》等。
[7]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法国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下层社会的平民生活,著名作品有《洗衣妇》《三等车厢》等。
[8]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他的作品多描写贫苦平民的生活,作品有《碎石工》《筛谷的妇女》等。(www.daowen.com)
[9]蒲鲁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国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10]“为艺术而艺术”:它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只为本身之美而存在,而不依附于外部条件。法国作家戈蒂埃首倡此说,法国诗人波德菜尔和英国作家王尔德也坚持这种观点。
[11]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生的课题是“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他的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苍蝇》等。
[12]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小说家、诗人,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要作品有《快乐王子》《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
[13]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他最重要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描写病态心理,充满悲观厌世情绪。他的作品开象征主义之先河,对现代派艺术影响甚大。他也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主张的倡导者。其他著作还有《巴黎的忧郁》《人为的天堂》等。
[14]印象派: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成员举办画展时,批评家对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画加以嘲笑而来。该派发挥光色原理,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对欧洲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
[15]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作品有《果盘》《玩纸牌者》等。
[16]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吸取波斯绘画、东方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综合的单纯化”画风,曾提出“纯粹绘画”的主张。作品有《白羽毛》《爱看书的女人》等。
[17]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圣雄”甘地,印度民族运动领袖。曾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48年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死。
[18]浪漫主义画派:19世纪初叶,兴起于法国的一个艺术画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
[19]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国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风特点是构图重气势,色彩绚烂,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态的描绘。作品有《希阿岛的屠杀》《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里》等。
[20]董寿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中国书画家,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他的书画作品,笔酣墨饱,浑厚苍劲,别开新貌。精书画、金石鉴赏,对画论、画史亦有精辟见解。
[21]鲁奥(Georges Rouault,1871—1958):法国画家。坚持使用浓重的黑色轮廓线以及点点发亮的蓝、红、绿、黄色,产生近似中世纪彩色玻璃技法的效果。他的画既有野兽派的风格,又有传统特色。代表作有《年幼的耶稣与博士》等。
[22]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画家。善作日本、中国四季变化的自然风光,是国际上比较活跃的画家之一。
加山又造(1927—2004):日本画家。现代日本画代表人物之一,长于工笔人物,曾在日本全国艺术大赛中获奖。
[23]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法国画家。著名作品有《左拉像》等。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作品有《睡莲》等。
格罗(Antoine Jean Gros,1771—1836):法国画家。著名作品有《拿破仑在埃劳战场》等。
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法国画家。著名作品有《预演》等。
[24]平山郁夫(1930—2009):日本著名画家。曾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对佛教艺术史有较精深的研究,是日本艺术界致力于敦煌研究与保护的友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