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田:敦煌发现的经典之中,有关《法华经》的经典曾在“中国敦煌展”中展出过。
这次展出综合介绍了壁画的临摹画、出土文物和经典,在各个举办的地方都受到了好评。我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这些展品。我曾向常先生请教,得知敦煌文书中占多数的是佛教经典,其中最多的是《法华经》,这真是件好事情。
常书鸿:池田先生在“中国敦煌展”中对哪件展品最感兴趣呢?有什么感想呢?
池 田:在展出的127件作品中,选出一件最喜欢的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位学者说,展出的作品都是丝绸之路的瑰宝,好像是进了宝山一样,眼睛不知该往哪儿看了。(笑)
对我来说,能看到30多部《法华经》的写本展示出来,真是很感激。
特别是常先生自己在敦煌庙中发现的北朝时期的《法华经》,听说是罗什三藏汉译后不久的写本。
还有一部西夏文字的图解本《法华经》。西夏的主要民族是藏系的党项羌[6],西夏文字是于11世纪创造出来的。一个民族创立自己的文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把《法华经》译成西夏文字阅读并信奉。《法华经》有3个汉译本,这个西夏文字的《法华经》是根据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成的。我从此了解到《妙法莲华经》超越民族的界限广为人们所信奉这一史实。
常书鸿:在莫高窟有许多元代时期建造的土塔。土塔的骨骼是中间的柱子,柱子下面的台基经常埋着许多东西。因此,有的受到土匪和军队的破坏,有的已经完全倒塌、崩毁了。
1959年窦占彪在修复塔基时,发现了一个像土块样的包袱。最初以为它是一个土块,但手一摸才知道是一件包袱。打开一看,在印着花纹的布中,包着这本西夏文字的木刻图解《法华经》。这是藏经洞内几万经文当中都没有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
池 田:先生,你认为《法华经》最初传来敦煌是什么时候?由哪里传来的?
常书鸿:《法华经》在隋朝时就已出现。至于起先是从什么时候传来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它的传入途径,我想恐怕是从天山南、北两路传来的。
池 田:1961年(昭和三十六年)我初次访问印度,那是就任会长后的第二年。在那次旅程中,我去了释迦成道的佛陀加雅。中国是优秀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印度也称得上是精神和哲学的宝库。
佛教从印度的发祥地通过天山,越过沙漠传到中国,然后越过海洋又传到日本。丝绸之路是连接长安和罗马的通商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横穿亚欧大陆,通向日本的伟大的佛教之路和文化之路。这条文化与宗教之路我们称之为“精神的丝绸之路”。它是连接心灵与心灵的纽带,是佛教传来之道,有着印度、中国、日本等亚洲各国的各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丰饶土壤。常先生也曾在印度举办过“敦煌艺术展”吧?
常书鸿:1951年我到过印度(举办了一场“敦煌艺术展”)。
池 田:印度作为佛教的发祥地,当时有何反响呢?
常书鸿: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重要事件。尼赫鲁总理(1889—1964)与其女儿英迪拉·甘地[7]一起前来参观,还有大批僧侣也前来参观。僧侣们对那些临摹画和塑像非常尊敬,他们心中怀有深沉的虔诚信仰。
池 田:访问印度13年后,我才第一次访问贵国。那时,我到了西安——昔日的长安都城,《法华经》的汉译就是在那里进行的。那次旅行令我感慨万千。
西域龟兹国[8]人鸠摩罗什从小学习佛法,后来被后秦国王姚兴[9]请到长安。在公元401年之后,他在姚兴的保护下翻译了众多的经书,尤其像《妙法莲华经》那样成为人类伟大精神遗产的经典之作。
常书鸿:以先生之见,《法华经》与其他经典主要有什么不同?
池 田:这真是一个很敏锐、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法华经》,有必要区分“文上”和“文底”,现在主要是讨论敦煌艺术,就让我省略这部分,只就“文上”简单地讲一下。
《法华经》与其他经典比较,根本之处在于它是原原本本地说明释迦在菩提树下觉悟理解“宇宙和生命根源之法”的最高经典。
释迦自己达到悟境后,考虑到自己所悟之法(真理)太广、太深远,不易为众生所理解,曾一度想放弃向众生讲说悟得的法。但是,如佛经所说,有名的梵天多次请求他普度众生,他才终于改变心意,开始在印度展开长达40余年的说法之旅。他一度想放弃是因为他所悟之法难度太大,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对众生讲说,而是以“对机说法”的方式,针对人们理解能力的差异教给他们与他们的能力和苦恼相适应的方法,来解救他们。
这样释迦一直坚持说法到晚年。作为一生救济众生的总结,更为了自己圆寂之后能为人们留下遗产,他把在菩提树下悟得的法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这就是《法华经》的内容。
与《法华经》相比,其他经典都是释迦针对个别人的理解能力和苦恼而进行说法的。从《法华经》的“真实”来看,这些只不过是些“方便”的教法,是由一些高低深浅、种类杂多的教法组成的。
例如,有的经典教说,声闻和缘觉不能成佛,女人和恶人不能成佛,但也有鼓动他们成为菩萨的。这样,《法华经》与其他经典在写作的背景和内容上就有决定性的不同。稍加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法华经》照原本、按原样说明了释迦所悟之法,而其他经典只不过是从侧面宣扬了所悟的部分之法。
第二,《法华经》阐明“宇宙和生命根源之法”,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万物都是基于此根源之法而存在。《法华经》主张一切生物绝对平等,主张所有的人都能成佛,而其他经典却主张女人、恶人、声闻、缘觉等不能成佛。
常书鸿先生
池田大作先生在第20届国际创价学会总会上演讲 (1995年10月 兵库)(www.daowen.com)
20世纪50年代,常书鸿在石窟中临摹
1954年常书鸿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挥窦占彪
20世纪60年代,常书鸿和同事们一起工作
李承仙女士临摹壁画
196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和莫高窟的艺术家们
常书鸿先生与日本友人井上靖先生、清水正夫先生等在玉门关(1978年5月3日 敦煌)
1979年日本作家井上靖先 生欢迎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和女儿常沙娜访问日本
常书鸿先生和夫人在莫高窟(1983年 敦煌第57窟)
常书鸿先生与池田大作先生 (1990年6月 北京)
常书鸿先生与池田大作先生会面(1990年11月 东京)
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
1991年,进入米寿之年的常书鸿再画敦煌飞天图
常沙娜与平山郁夫先生
中国邮政为纪念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李承仙先生诞辰80周年特意发行的明信片(2004年)
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户田城圣,池田大作先生的恩师
池田大作先生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博士对谈(1973年5月 英国)
池田大作先生于1999年荣获“世界公民”与“和平大使”荣誉称号
注释
[1]1989年5月7日,池田大作先生在《圣教新闻》上发表演讲文章,以《人生的桂冠只能在“战斗”中获得》为题,用常书鸿先生的人生历程教育日本青年。
[2]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自然科学家。其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还著有《绘画论》等,其绘画理论对后来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3]华尔纳:美国人。1924年至1925年间,他在敦煌盗走和破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4]于阗:古代西域国之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盛产美玉。
[5]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后秦佛教学者。原籍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著名的有《妙法莲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对后世佛教的发展影响甚大。
[6]党项羌:古代少数民族。北宋时期建立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政权。
[7]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生于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印度总理(1966—1977,1980—1984)。1984年10月遇刺身亡。
[8]龟兹国:古代西域国家之一,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9]姚兴(366—416):十六国时期后秦国君。他在位期间提倡儒学和佛教,曾邀请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翻译佛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