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回顾重阳,谁佩茱萸

中国传统节日:回顾重阳,谁佩茱萸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我国民间在重阳节这天还有佩茱萸的习俗。古人认为佩茱萸能够辟邪除灾。同时,周处还在书中将重阳节称为“茱萸会”。茱萸在唐代,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已经非常普遍。佩茱萸,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重阳节也称“茱萸节”。抛开迷信的说法,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应该与端午节悬挂艾蒿和菖蒲差不多,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佩茱萸的目的,可以除虫防蛀。但是在宋元以后,民间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减少了。

中国传统节日:回顾重阳,谁佩茱萸

过去,我国民间在重阳节这天还有佩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它们都可以入药,但是功效以吴茱萸为佳。

吴茱萸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也叫“越椒”或“艾子”。吴茱萸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片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的果实似椒子,秋后成熟。它的果实嫩的时候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的叶子还可以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古人认为佩茱萸能够辟邪除灾。晋代文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在头上,能够辟除恶气,抵御初寒。同时,周处还在书中将重阳节称为“茱萸会”。由此可见,佩茱萸是当时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周处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记的风俗是江南风俗。比周处稍后的晋朝人陆翙撰写的《邺中记》里,也写到重阳节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俗。邺中是现在的河北省临漳一带,可见在当时,北方也有同样的习俗。

茱萸

在唐代,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已经非常普遍。佩茱萸,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重阳节也称“茱萸节”。唐代文学家张说在《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一诗里写道:“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上来看,这应该是佩戴茱萸与登高习俗的最早结合。

唐代诗人 王维画像

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有诸多涉及这一风俗的诗句,比如张说的《九日进茱萸山诗五绝》“萸囊系牧童”;孟浩然的《九日》“茱萸正可佩”等等。当然,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www.daowen.com)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长安,只有十几岁。一个少年客居在外,不免会时时想家。尤其是每逢节日,看到别人家欢聚一堂,不禁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了。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每家每户都要佩茱萸,想到家里在佩茱萸时少了一人,这就是自己呀!

通过这些诗歌也能够看出来,茱萸是当时重阳节俗必不可缺之物。抛开迷信的说法,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应该与端午节悬挂艾蒿和菖蒲差不多,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佩茱萸的目的,可以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会回暖。而在重阳节前后的那段时间,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候,就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的作用,民间制作“茱萸囊”的风俗也是因此而来的。

但是在宋元以后,民间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减少了。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逐渐演变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