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祭拜织女:岁月深处的仪式

祭拜织女:岁月深处的仪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织女时,女孩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一般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祭拜。七夕之夜,在拜织女之前,她们先要进行沐浴,然后换上夏季的盛装,还要进行精心地梳妆打扮。福建等地的妇女在祭拜织女时,还要为织女摆上两盒脂粉。待祭拜完之后,把祭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留为己用。

在古代,人们对七夕节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女人孩童都要换上新衣服。这天晚上,首先要在乞巧楼上披挂彩绸,然后供奉各类糕点和瓜果,并焚香。其次,参加的人要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郎、织女双星,之后才正式乞巧。南方一些地区,在七夕节这天举行的“迎仙”“七姐会”等仪式,其实都是乞巧前的一种准备预热活动。

拜织女时,女孩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一般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祭拜。

七夕之夜,在拜织女之前,她们先要进行沐浴,然后换上夏季的盛装,还要进行精心地梳妆打扮。她们以胭脂水粉抹脸,以凤仙花汁染指甲,再梳理出各种各样的发式,佩戴上精美饰物。平时,姑娘们是不能梳发髻的,只有在七夕这一天,才可以把辫子梳成发髻。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她们才高高兴兴地到操办者家里祭拜。

姐妹几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的时令水果、七夕巧果等。大家轮流跪拜在案前,对天上的牛女双星焚香礼拜,并且默念自己的心愿。

祭拜织女

千百年来,人们除了向织女乞智巧之外,还形成了许多求美乞爱以及求子的习俗。

福建等地的妇女在祭拜织女时,还要为织女摆上两盒脂粉。待祭拜完之后,把祭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留为己用。她们相信,使用与织女共享的化妆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

广东、浙江一带的妇女喜欢到溪流或河水里洗“天河水”浴,可使容颜美丽,头发黑长。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传说,认为七夕夜至翌日清晨,草上的露珠是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洒下的泪珠。若用来搽洗脸庞和长发,可以面容更秀美,头发更乌黑。

与求美紧密联系的,就是求婚姻、爱情美满的习俗。过去,在南方不少地区,姑娘们在七夕这天,有用槿叶汁兑水洗发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年轻美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www.daowen.com)

青春美貌,是所有女性的梦想

由于织女具有爱神的神性,人们引申开去,又认为她可以庇护少儿,主管生育。晋代文人周处编撰的《风土记》一书中,就有过记载:七夕,无子者可向织女“乞子”。

种生求子,便是乞子的一种方式。在七夕节之前,那些期待生育的妇女们,将绿豆小麦、小豆等浸泡在碗里,等它们长出芽来之后,再以红、蓝丝线将它们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妇女们以这种方式,作为得福得子的象征。

旧时,广东一带,在七夕节乞巧时,多要供奉各种儿童形象的泥偶。这种习俗,与宋元时期的“磨喝乐”有一定的关系。

磨喝乐,亦称“摩喉罗”,其实这个在佛经里的译名指的就是“泥娃娃”。那些希望生小孩的妇女将它买回家去,在七夕之夜用其来祭拜织女。

磨喝乐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追求爱情、幸福和美丽,是七夕节风俗里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现代人才会把这个古老浪漫的节日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