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因为这个节日的参与者主要是女性,而且节日活动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又称这个节日为“乞巧节”“女儿节”“巧节会”。
七夕节,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平添了许多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不过,七夕节的形成也不全都是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其实,它还有很多传说以外的因素。
七夕节最早的起源,是跟古人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有关。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两颗极亮的星星,所以二者在上古时期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早在先秦时期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对织女星的明确记载:“织女三星,在天市东,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见东方。”
银河相会 剪纸
而在古人的数字崇拜中,“七”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含义。古人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农历七月初七,既是牛女双星闪耀的日子,又是人间的“双吉”之日,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的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之上,逐渐孕育出了关于织女与牛郎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忠厚善良的小伙子叫牛郎。他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嫂一起生活。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牛郎。有一年秋天,嫂子逼牛郎去放牛,只给了他9头牛,却让他等到有了10头牛的时候才能回家。牛郎赶着9头牛进了山,然后坐在树下的一块大石头上伤心落泪。忽然,一个白胡子老翁出现在牛郎的面前,并询问他为何伤心。于是,牛郎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翁。老翁听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它病好之后,就可以赶着10头牛回家了。”老翁说完话,转眼就不见了。
牛郎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那头生病的老牛。老牛病得很厉害,牛郎便去割最鲜嫩的草喂它。一连喂了四天,老牛有了好转,竟然开口说起话来。原来,老牛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为触犯了天规被贬到凡间。牛郎精心照料老牛,白天为他采集花朵上的露水治病,晚上就依偎在老牛身旁睡觉。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老牛的病痊愈了。牛郎高高兴兴地赶着10头牛回了家。
可是,嫂子仍对他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暗中化解了。后来,嫂子恼羞成怒,将牛郎赶出了家门。临走时,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做伴。
一天,天上的织女跟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俩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从天上带来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www.daowen.com)
牛郎和织女结婚之后,互敬互爱,先后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好景不长,这件事情很快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天河相隔》清版年画
牛郎上天无路,最终还是老牛帮助了他。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老牛对牛郎说,等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可以上天。话说完不长时间,老牛便咽了气。牛郎按照老牛的叮嘱去做,穿着用牛皮做的鞋子,牵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孰料王母娘娘竟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
从此,牛郎织女被隔在天河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天下的喜鹊,千千万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的真情,只好允许夫妻俩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成为人们纪念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姑娘们就会在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双星。她们希望能够看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由此便形成了七夕节。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在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有没有相遇的可能呢?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两颗星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牵牛星和织女星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不过,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而牵牛星则是太阳的9倍。因为距离我们地球极其遥远,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是两颗比较大而亮的星星而已。这两颗星的距离,如果用公里来表示的话,要在14后面跟上13个“0”呐!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是光,它每秒钟能飞30万公里。然而,就是这样神奇的速度,从牵牛星飞到织女星至少要14光年。
但是,勤劳淳朴的古代人民即便是了解这个事实,恐怕也无法改变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美好情愫。千百年来,每到七夕之夜,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仰望天上的繁星。人们对牛女双星,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并渴望它们能够给世间带来吉祥和平安……
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双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