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什么要打秋千?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什么要打秋千?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的清明节,人们在扫墓踏青之余,民间还有不少有趣的风俗游艺活动,如打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拔河等等。对此,你或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清明节为什么要打秋千呢?”秋千,最早被称为“千秋”。到了唐代,清明节前后打秋千的风俗更加流行。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飞舞,宛若仙女从天而降。当时,民间还出现了一种“轮秋千”。打秋千民间年画上的“轮秋千”普通秋千与大门相似,顶端横杠上吊着“秋千锯牙”。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什么要打秋千?

过去的清明节,人们在扫墓踏青之余,民间还有不少有趣的风俗游艺活动,如打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拔河等等。对此,你或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清明节为什么要打秋千呢?”

秋千,最早被称为“千秋”。据唐代欧阳询编纂的《艺文类聚》记载:秋千原是春秋时北方一个古老部族山戎的发明。后来齐桓公北伐时,带回来这种游戏。于是,秋千便在我国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

汉武帝时期,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了避讳,故将“千秋”两字倒念成“秋千”,就成了今天的名字。古代的秋千多用树的枝丫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了我国的长江流域,成为每年清明节前后的一种游戏,从此相沿成俗。南朝梁人宗懔在其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过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立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到了唐代,清明节前后打秋千的风俗更加流行。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出了名的爱玩乐的皇帝,据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清明节,皇宫中就要竖起许多秋千架,让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飞舞,宛若仙女从天而降。唐玄宗看得入迷,称之为“半仙之戏”。

宋代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秋千之戏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变成节日中的一个狂欢的节目。当时,民间还出现了一种“轮秋千”。这种秋千的原理,跟现在游乐场里的“摩天轮”有些相似,可以同时几个人玩。有些女子图一时之快,疯抢着攀上秋千。当秋千飞转起来之后,她们往往被吓得尖叫不止,场面十分有趣。当然,这样的秋千毕竟还是少数。民间广泛流行的,多为普通的秋千。每到清明时节,家中宽敞之人家,即在自家院内竖起秋千,供自家及邻人玩耍。(www.daowen.com)

打秋千

民间年画上的“轮秋千”

普通秋千与大门相似,顶端横杠上吊着“秋千锯牙”。两个“秋千锯牙”上拴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下端拴秋千“坐盘”,供打秋千者乘坐。

打秋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坐式、跪式、立式。胆小的妇女与儿童多采用坐式和跪式,由同伴手摇秋千绳将其“送”起来。胆大的妇女及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则多采用立式,即整个人站在秋千上,由自己驱动或别人“送”起秋千。由于站立姿势比较灵活,双腿便于用力,往往荡得比较高,甚至双足都超越了顶端的横杠。

打秋千的花样也很多,如“一驱一”“逛花园”“驱双站”“串花心”等,有的动作还伴以歌谣,如“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歌谣与动作配合默契,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