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渊源及意义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渊源及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孝道的古老节日。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在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很多地区将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火烧绵山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的前一天。由此可见,古人对寒食节是相当重视的。到了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势。

一提及清明节,你的脑海里是否会顿时浮现出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那首诗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通过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清明节是一个寄托伤怀的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孝道的古老节日。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它在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阴历,它则是二月末三月初的节气。古人算节气,都是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7个节气。

一个节气按整数15天计,是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雨

“清明”二字,古籍《孝经纬》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他的书上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等记载。由此可见,清明是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来到了。

清明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大约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岁时节令,它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有着禁火禁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

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很多地区将清明节称为寒食节。其实,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在我国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始终辅佐在重耳身旁,甚至不惜割肉煮汤。在流亡了19年之后,重耳重新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

一次,晋文公对随从他流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的时候,竟然忘记了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尽管晋文公把他忘了,但他并不前去争功。他带着母亲悄悄地离开了京城,来到绵山隐居下来。

清明节蹴鞠

后来,有两位大臣替介子推鸣不平,在晋文公面前提起他的名字。晋文公也恍然想起他来,立即派人去找。然而,介子推和母亲已经离开京城数月了。(www.daowen.com)

经过多方打听,晋文公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在绵山隐居,又立刻派人到绵山去找。可是,这么大的绵山,到哪儿才能找到呢?有人献计,介子推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自己的母亲跑出来。不料,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待火熄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枯柳死了。晋文公感到十分懊悔,下令把他们母子俩安葬在绵山上,还建庙祭祀,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火烧绵山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的前一天。

介子推与母亲的雕像

到了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下令禁止生火,自己食冷饭,以纪念介子推。后来,人们谨遵晋文公的旨意,在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饭,并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这一天,各家各户还在大门旁插上柳枝,以表示对介子推母子的怀念。

当然,这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说罢了。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以及人们对火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

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作“改火”。

周代还有四季改火之举,即根据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杏;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松,一年一轮回。这种一年一轮回的改火,在周朝时已成为一种制度,当时还专门设有管理改火事宜的官员——司煊氏。

据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司煊氏》记载,当时是由司煊氏摇着“木铎”在街上行走,宣布法令禁火的。司煊氏,就是当时负责管理取火的官员。

那么,“木铎”又是何物呢?它其实就是一种大铃铛。这个铃铛可不是随便乱敲乱摇的,它只有在政府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战事时才能使用。由此可见,禁火在当时不是一件小事情。

后来,人们认为,四季改火,有些过于频繁。因此,在秦汉以后,便将改火的时间固定在春天了。在新火未至之时,便禁止人们生火,这绝非儿戏。如果把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说明炉火有用过的嫌疑,就以死罪论处这家人。在当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俗子,都必须遵守这个制度。由此可见,古人对寒食节是相当重视的。

远古先祖钻木取火

但是,这种举国长期吃冷食的习俗,毕竟不利于健康。于是,冷食的时间开始逐渐缩短,先从一个月缩减为7天,又从7天缩减为3天,最后从3天缩减到清明节的前一天。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势。寒食节的一些习俗,也大都融合到清明节当中去了。到了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早已经没了吃冷食的习俗。但在山西、山东的少数地方,仍有禁火或食冷食之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