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欢天喜地闹社火,了解古老名字的经历!

中国传统节日:欢天喜地闹社火,了解古老名字的经历!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闹过社火吗?”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社火”这个名字太古老了。其实,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闹社火”的经历,至少曾在电视节目上见到过。社火开始的第一天,称为“上彩日”,晚上要吃“上彩饭”。到了唐宋时期,在“社火”“舞队”表演中,龙灯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多见的表演形式。舞龙舞狮,又称“狮灯”“舞狮子”。秧歌作为元宵节“社火”里的一项表演项目,大概产生于宋代前后。

中国传统节日:欢天喜地闹社火,了解古老名字的经历!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闹过社火吗?”你大概会懵懵然,不知所问。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社火”这个名字太古老了。其实,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闹社火”的经历,至少曾在电视节目上见到过。那么,什么是社火呢?

通俗一点来讲,社火就是一种民间性质的集体游艺节庆活动。它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诸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打花鼓等,都是社火游艺中的一部分。

元宵社火,一般从正月十一日就开始了。社火开始的第一天,称为“上彩日”,晚上要吃“上彩饭”。民间社火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达到高潮,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延长至正月二十九才结束。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简单介绍一下那些常见的单项游艺项目。

耍龙灯,亦称“舞龙灯”或“舞龙”。它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极为古老的舞蹈形式。舞龙灯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早在黄帝时期的一种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

汉代时,在社会上一些大型庆典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龙舞。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就有戏龙舞龙的人物图像。

到了唐宋时期,在“社火”“舞队”表演中,龙灯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多见的表演形式。

元宵社火

到了清代,道具龙的颜色已经很丰富。龙的长度,从9节到12节不等,每节大约一二尺长。有的道具龙则长达120余米,重达百余公斤,全身金光闪闪,舞动起来之后,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龙灯的习俗,相沿流传,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极具表演技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舞龙

舞狮,又称“狮灯”“舞狮子”。这个古老的传统节目,多在年节或喜庆活动中表演。在表演形式上,舞狮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www.daowen.com)

踩高跷,俗称“缚柴腿”,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间娱乐表演。它融舞蹈、杂技、戏曲于一体,既生动活泼,又充满喜庆的色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踩高跷的习俗,据说是起源于古代先民为采集树上的野果,而想出来的一种技能。在上古时期,农业还十分落后。那些生活在山洞里的先民们为采食树上的野果,便把自己的双腿绑上两根长棍,这样不仅不影响自由活动,还可以轻易采摘到高处的野果。久而久之,最初这种用来谋生的手段,发展演变成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舞狮

武高跷

踩高跷,这种极具乡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影响,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在北派高跷中,表演者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小二哥、傻公子、和尚、道姑等。在南派高跷中,表演者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人物。不过,现在的高跷表演,南北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所扮演的人物和表演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踩高跷还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主要是表演走场,以演唱秧歌歌词唱段为主,动作优美舒展。武高跷以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为特点,如劈叉、打旋风腿、翻跟头、拿大顶等许多名目,没有高超的技艺是绝对不敢尝试的。

扭秧歌,又称“秧歌舞”,跟古代祭祀农神时,人们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秧歌作为元宵节“社火”里的一项表演项目,大概产生于宋代前后。到了清代,秧歌表演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秧歌舞蹈。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等。另外,南方的“花灯”“花鼓”以及广东与香港地区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

跑旱船,又名“划旱船”。关于它的来历,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很久以前,洪水泛滥。许多百姓因为被洪水围困,最终饥饿或染瘟疫而死。大禹担负起了治水的重任。他一方面开江导流,一方面教百姓造船。最后终于战胜了洪水,拯救了无数百姓。洪水退下之后,所有的船筏都搁浅在了陆地上。农闲之时,一些百姓就把那些船筏拉来拉去,视为游戏。后来就演变成了“跑旱船”的活动。

民间在表演跑旱船时,表演者多扮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撑篙或划桨,表演在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表演者在撑船或划桨时,则做一些技巧性动作,如“虎跳”“旋子”“扫堂腿”等,以显示与风浪搏斗,不肯服输的精神。女的手握船舷,与脚下的步伐配合,表现船在漩涡或波浪中起伏。在夜晚表演跑旱船时,旱船上还要点燃灯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