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人们在赏灯的同时,往往还会参与一项很有趣的游戏,那就是猜灯谜。如果你平常就喜欢猜谜游戏,那么对灯谜一定不会陌生。
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供游人猜射,猜对者扯下纸条领取奖品。
猜灯谜,在一些老人口中经常被说成“射灯虎”。听了之后,你是否多少会感到有一点困惑呢?其实,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谜语创作设想曲折,千变万化,一时不易被猜中,好像射虎那样困难,故而灯谜就拥有了“灯虎”的别称。在这里,我们不妨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谜语的历史。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谜者惑也,是一种迷惑人的语言。谜语最早的名字叫“庾辞”。所谓“庾辞”,就是隐语。隐语就是隐其语言的本来面目,而假借其他辞语说出来。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由于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之士为使说词生动,易让君王得到启发,擅用隐喻劝说君王。这种藏头隐语,就是谜语的雏形。
到了秦汉时期,谜语日渐成熟起来。东汉蔡邕在曹娥碑上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共8个字,这就是采用隐语的形式来赞美碑文。
有一次,曹操途经曹娥碑,并下马观看,对蔡邕所题写的8个字颇为不解。随从文士杨修解释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妇幼,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用来捣辣菜的,是受辛之器也,于字为‘辞(辤)’。”故蔡邕题字的谜底是“绝妙好辞”。(www.daowen.com)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一些文人学士把谜条系于花灯之上,供人猜射。这时候,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这一游艺方式,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中流行,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谜语的内容也颇为生动活泼。
猜灯谜
明清以后,灯谜已经成为年节,特别是元宵节,城乡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在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经常有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不比别的游戏,要求灯谜的创作者不断开拓路子,创作出更新更奇的作品。明代时,有位名叫马苍山的灯谜作者,首创了“广陵十八格”。谜格的出现,标志着灯谜已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常见的谜格有“增减格”“解铃格”“皓首格”“重门格”等。如增减格,就是把谜底的字增加或减少。如“有了儿子成为老子”打一食物名,谜底是“木耳”。因“木”下加“子”为“李”,李耳是老子的名字。
灯谜,是一种极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寓意广泛、生动风趣,而且能够使人增长见识、启发智力,活跃人们的文娱生活。因此,猜灯谜至今都是一项备受群众喜欢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