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个非常优良的习俗。旧时,人们拜年的程式与今天大致相同。大年初一清晨,大人小孩都换上漂亮的衣服,将自己打扮得焕然一新,然后出门拜年。在不少地方,拜年的活动是从吃完年夜饺子之后就开始了。天未明,先行拜年之事。先在家里给自己的老人拜,小辈向长辈跪下磕头,说几句吉祥话。长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
拜年 面塑
拜年的顺序,是按照本宗本族辈分的高低往下拜。一般说,五服之内需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女代贺。同族则在正月初一早上。若是给辈分较高、德高望重者拜年,晚辈们要磕头。受拜者一般都会连声说着免礼,然后请拜年者落座,抽烟、喝茶、吃糖。走亲访友不一定在初一早上,也有晚上去的,谓之“拜夜年”。初十以后拜的,谓之“拜灯节”,故而民间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说。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拜年时最高兴的事儿,莫过于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因此,在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谐趣十足的童谣:“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那么,你知道大人们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吗?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年三十夜里,他都会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之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觉,就叫“守祟”。
后来,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非常宠爱。在年三十的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夫妻俩一直逗弄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又包,直到玩累睡着了。但是在他睡觉之前,用红纸包着的8枚铜钱就随意地散落在了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来,“祟”来了。“祟”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突然孩子的枕边迸发出一道金光,吓得“祟”慌忙逃跑了。
古代的压胜钱
这件事情传开之后,人们纷纷仿效,在大年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再也不敢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我国民间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又叫“压胜钱”。最初的压岁钱并非真钱,而是形同钱币的一种饰物,或铜制、或铁制;形状或圆形方孔,或铲形。上面或铸“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祝福语,或铸十二生肖图、八卦图等吉祥纹饰。(www.daowen.com)
一直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才变成真钱,大多数是将铜钱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对此,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诗中写道: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可见,压岁钱是孩子们新年最快乐的收获。
到纸币广泛流通之后,长辈们喜欢以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高升”“连连发财”。这一习俗相传至今。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春节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节日。通常到正月初八九,浓浓的年味才渐渐地平淡下来。而对有的人家来说,一直要闹过正月十五,才算正式过完年。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比如正月初五“祭财神”、正月初七“人日节”、正月初八“谷日节”等等。
新春佳节,处处都充满了热闹、温馨、祥和。但是,春节也像别的日子一样,总会从我们的身边走过。好在,春节永远都是一个美丽的轮回。伴随着人们忙碌的脚步和热切的渴望,新一年春节的倩影,再一次悄悄地朝我们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