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节传统燃放爆竹逐渐减少,历史与来历

春节传统燃放爆竹逐渐减少,历史与来历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在春节期间放爆竹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些顽皮的孩子们,他们禁不住爆竹的诱惑,将一整挂的爆竹拆开,零散地燃放。爆竹,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就要从爆竹的来历说起。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这样一来,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就诞生了。当然,春节除了燃放爆竹,还要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

春节传统燃放爆竹逐渐减少,历史与来历

如今,在春节期间放爆竹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在过去,爆竹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物,也是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的“魔术师”。

腊月二十三开始,大家就已经能够听到爆竹零星的炸响声了。尤其是那些顽皮的孩子们,他们禁不住爆竹的诱惑,将一整挂的爆竹拆开,零散地燃放。他们一只手持着香,一只手拿着爆竹,在东边燃放一个,又在西边燃放一个,清脆的炸响声合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传遍了街巷。

爆竹,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然,你可能会有些疑问,爆竹里面明明没有竹子,为什么要叫“爆竹”呢?这就要从爆竹的来历说起。

在古代,人们在用竹子烧火时,竹子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十分有趣。日子长了,人们又发觉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竹子的粗细有关,竹子越多越粗,声音越响,各种不同的声音也越多。后来在喜庆之日,人们把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保留两头的竹节,扔进火盆里。竹节一受热,密封在竹筒里的空气就会膨胀,于是“砰”的一声,竹子就爆裂开来了。“爆竹”这个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那么,为什么到过年的时候,人们要燃放爆竹呢?

相传很久以前,深山中有一种怪物,名叫山臊,身子一尺多长,只有一条腿,跳着走路。它最喜欢虾蟹,常在人烧火的地方偷偷烤炙,人们遇到它就会得病,发寒发热。大家一直苦于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讨厌的小怪物。

快乐的童年

有一次,几个山民到半山腰上砍竹。他们肚子饿了,便找来一些干枯的竹子煮饭,这时候,正逢几只山臊下山。山民们十分惊恐,准备弃食逃跑,但又怕山臊追上来,都吓得不敢动弹了。这时燃烧的竹节发出爆裂的声音,听到响声的几只山臊不敢再往前靠近了。有一个机灵的山民见此,又赶紧往火堆里添加了不少竹节,爆裂声更加响亮了。果然,那几只山臊吓得往山上逃去了。

新年

后来,每当山臊下山的时候,山民就把锯好的竹节放入火堆里,用它的爆裂声驱赶山臊。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就燃烧竹节来恐吓山臊,以求得新的一年的安宁。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迷信鬼神,经常用燃烧竹子的方式来赶鬼、辟邪和逐疫。(www.daowen.com)

据说在唐代初期,瘟疫四起,有个名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发出巨大的声响和浓烈的烟雾,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从此,人们纷纷仿效,开始以盛装火药的竹筒驱邪。这样一来,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就诞生了。

到了宋代,随着纸的发明,竹筒改为纸筒。最初的纸卷爆竹,只响一下。南宋时期,纸筒被编成串,出现了“编炮”。

由于爆竹能够增添喜庆气氛,本身又小巧轻便,因而逐渐在民间传播、生产起来,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诸如二踢脚、麻雷子、霸王鞭、闪光雷、中子鞭……不仅有百头、千头,甚至有十几万头的鞭炮

当然,春节除了燃放爆竹,还要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明清时期的烟花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高度、品种和造型方面都相当出彩。明代文人张时彻在《陈都阃宅观烟花》一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做了生动的描绘:

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

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燃放烟花的情景有过精彩的描述:“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爆仗。”从这段描述,足可以看出当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放爆竹 泥塑

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烟花爆竹的制作,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仅工艺制作精美,就连名称也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和时代特色,如“鸳鸯戏水”“胜利花”“二龙戏珠”“全家福”“仙女棒”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