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的原因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以后,民间新年张贴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当时,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桃符改称春联,已是明代的事情。在当了皇帝之后,他大力倡导贴春联之风。贴春联据传,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微服出巡,逐门观看百姓门口所贴的春联。到了清代,贴春联的习俗已颇具规模。有的人家则习惯提前一天贴,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因为天气骤然变冷冻干糨糊而贴不住春联的尴尬。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的原因

每逢年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那么,我们在过年时为什么要贴春联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桃符”。关于桃符的来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他俩专门监察百鬼的行为,若发现哪个鬼为非作歹,便用苇索将其捆起来,喂给老虎吃。故而,民间才会有鬼怕桃木之说。

写春联

自春秋时期以来,每逢过年,人们便会挂两块桃木在门旁代替神荼、郁垒以驱鬼。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后来,由于用桃木刻木人很费工夫,有人索性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或写上神灵的名字)来代替桃木人,这就是桃符的来历。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春节前夕,后蜀皇帝孟昶一时心血来潮,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把写好的对句呈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提笔,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句。这也就是被后世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自此以后,对联在我国民间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桃符已经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了。这样,既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又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并装饰门户。宋代以后,民间新年张贴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当时,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

桃符改称春联,已是明代的事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十足的“春联迷”。在当了皇帝之后,他大力倡导贴春联之风。

贴春联(www.daowen.com)

据传,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微服出巡,逐门观看百姓门口所贴的春联。当他看到各种妙语连珠的春联时,感到十分高兴。后来,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还没有贴春联,便上前去询问,才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忙得还未请人代写。于是,朱元璋就特意为这户人家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甚是贴切、奇巧、幽默。

到了清代,贴春联的习俗已颇具规模。自腊月二十以后,城镇的街市上就会出现许多“对子摊”,就是专门为写春联而设的市肆书棚。

贴福

民间贴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因此,所写春联的数量特别多,也特别讲究。比如常见的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卧室里都贴“抬头见喜”,大门对面贴“出门见喜”。粮囤、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切的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

在腊月三十这天上午,孩子们端着熬好的糨糊,手拿小笤帚,欢天喜地地跟随大人们一起贴春联。有的人家则习惯提前一天贴,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因为天气骤然变冷冻干糨糊而贴不住春联的尴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