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独角兽捕手:创投人访谈录

杭州独角兽捕手:创投人访谈录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留给陈斌等一代杭州本土投资机构投资人的一个艰巨任务。这在陈斌的眼里同样是一种“势”。“投资之道,重在顺势而为、借势打势。”一组数据显示,以色列有超过60%的天使投资资金来自政府,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尚不足20%,且布局比较分散。

杭州独角兽捕手:创投人访谈录

对比10年前,杭州创业创新环境早已经今非昔比。因为杭州成功举办了G20峰会,迎来国际化新契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加上杭州市正在规划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的5~10年里,杭州正在走上更具想象力和拥有更多成长空间的世界名城之路。这无疑给陈斌等的本土创投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机遇同时伴随着更大的挑战,这有点像游戏里的“打怪”,当你攻克一关,窃喜的同时却不敢大意,因为下一关往往会难上加难。

“以前那套粗放式的投资方法正在失效。拼投资生态、拼投资界资源整合能力的时候来了。”陈斌说。

陈斌觉得,当大家都认同和看好投资界,并且整个行业形成了共振时,说投资业迎来“泡沫期”虽为时过早,但整个行业的投资理念和方法确实迎来了全新的“发酵期”。

和多数投资人一样,陈斌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投资偶像:美国风险投资协会主席、新企业协会(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创始合伙人迪克·克拉姆里克(Dick Kramlich)。因为他有着一双透视未来10年某个行业趋势的“天眼”,一种他羡慕无比但却可遇不可求的投资灵感,一种他要举毕生精力追求的投资境界。

“当你拥有了这样一种能力,要做的就是播种,然后耐心地等待。越是伟大的投资越是轻松不吃力。”陈斌说,天使投资人,还要拥有一种收放自如的境界,让创业者自己做主,当他需要帮助时,又要不失时机地“搭一把手”,帮他少走一些初创者总要走上几道的那些坑坑坎坎。

十年时间里,杭城的天使投资从无到有,早已经独树一帜,在全国也颇有影响力和成就。最早的有20世纪90年代初投下唯品会的吴彬、投下海康威视的龚虹嘉等,最新的有投下快的打车的王刚等,但是杭州迄今并没有一家全国性乃至全球化的大型投资机构。如何通过政府扶持和行业自身的联合发力,在杭州打造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资机构?这是留给陈斌等一代杭州本土投资机构投资人的一个艰巨任务。

“为什么非要做大不可?因为杭州创投资本需要话语权、需要影响力。未来的经济转型,创投资本的推动才是第一生产力。”陈斌喜欢把创投基金称为“创投资本”,他的逻辑是这样的: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其实科技的创造者是人才,而人才只能靠创投资本去激活。

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杭州对人才的渴求程度前所未有地强烈。同时,杭州后续的持续增长潜力取决于世界前沿科技和人才的储备,因此杭州市政府正以其开放、国际化的视野,不惜代价从全球“搜”人,这在陈斌的投资哲学里是当下最大的“势”。

另一方面,杭州的这些宏大目标和中国正面临的巨大的消费升级转型大机遇,让中国同时也成为大洋彼岸的硅谷华人创新者的圆梦之地,他们的回归意愿强烈。杭州的创新生态也正被越来越多地与美国硅谷相对比。这在陈斌的眼里同样是一种“势”。(www.daowen.com)

“投资之道,重在顺势而为、借势打势。”这句话是陈斌在某天睡觉前冥想时的灵感,他记录了下来,“总在八卦田前坐着,当然也得懂点太极阴阳八卦之道吧……”说着,他嘿嘿笑了起来,打开手机给我看他的一段段思考笔记,大多是与太极阴阳八卦相关的投资理念。

既然正在逐渐拥有一双“天眼”,难免也心生诸多全球化的大局观。比如忍不住要将中国与美国、以色列这两大创新高地进行对比。

他说,美国的创新能力得益于其非常成熟的创新生态环境,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高度垂直细分化。美国有大量的聚焦于不同投资阶段的投资机构,更有大量拥有巨额财富且对风险投资有着成熟认识的LP。

如果说美国的创新生态形成受益于高度市场化的氛围,以色列则与之完全相反。以色列也是一个以创新著称的国度,但它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国家资源对处于早期孵化阶段的创新者的支持。陈斌以天使孵化器为例,以色列政府的扶持逻辑是:小而精。政府并不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更在乎质量。他认为或许以色列这样的国家政策高度集聚资源来扶持创新的模式,更适合在中国推广。

一组数据显示,以色列有超过60%的天使投资资金来自政府,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尚不足20%,且布局比较分散。“中国的政府资源已经非常支持创投业,但我觉得比照以色列,还是远远不够,还可以再加大力度,让大批量的天使投资机构更具集聚效应。”陈斌总结道。

天都铆足了劲游走在全球的科技创新创业前沿,陈斌没有给自己片刻停歇的机会。他喜欢游走在创业者的第一线,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也让自己加速成长。

“接触多了你会发现,无论是美国、以色列还是德国,它们在创新技术的突破领域,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因为它们的技术创新源头还是在高校,而往往高校的学科领军人物经常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当同样的新技术趋势在美国能看到时,在以色列也看得到。也许原理和路径不同,但呈现的技术解决方案往往殊途同归。”

在中国,虽然高校的理论创新和市场化应用之间的壁垒已经逐步被打破,但在真正衔接上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靠什么去推动?陈斌说:“靠创投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