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城的创投界,陈斌是特别活跃的一个人,给人乐观开朗的感觉。每次在公开的场合,无论是做主题演讲还是当主持嘉宾,陈斌所到之处总是能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异常轻松。
在聊到投资背后那深奥复杂的逻辑时,陈斌总是惯于用“阴阳理论”,也就是以人们最熟悉的“男女朋友谈恋爱”为喻来描述投资方和项目方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在座的众人顿悟个中真谛。
其实,年轻的时候,陈斌也曾尝试过弥补自己的短板来寻求事业上的突破,比如他知道自己的外语不好,就试图学好英语,实现自我提升。但后来发现这个逻辑不通,他资质平平,学起来很吃力却未必能有质的突破,干脆就转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发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做投资恰恰要说服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投资你并说服项目方让你投资,所以他说,选择做投资是他反复思考之后慎之又慎的最好选择。
2003年不算是个特殊的年份,美国互联网的泡沫已破3年之久,全球的互联网投资市场一片沉寂,还处在缓慢的疗伤修复期。但在中国市场,互联网变革传统商业模式的历史性机遇却已经开始凸显。越来越多的海外国际巨头开始将目光聚焦到这个曾经对互联网并不熟悉却有着全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国家,包括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巨头易贝(eBay),知名投资机构高盛、国际数据集团(IDG)等,也有一大批海归创业者开始回国创业,并在互联网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百度和腾讯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BAT阵营尚未形成,在国内的互联网界,雅虎中国的发展如日中天,还有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国内网民最经常访问的网站。
这一年,阿里巴巴开始布局电子商务的消费领域,淘宝正式诞生,在中国主战场开始与eBay进行正面交锋。而且因“非典”事件,被隔离员工不得不在家办公,反而因祸得福,在线购物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阿里巴巴的竞争优势渐显。但即便如此,此时的阿里还并未入eBay的“法眼”,同样也未进入杭州多数本土创投机构的视线。
此时此景下,有着深厚的美国硅谷资金基础的赛伯乐乘势而来,来到中国,来到杭州,也可谓正当其时。赛伯乐选择落户杭州,与陈斌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是浙江衢州人,他觉得在家门口的省城杭州发展,无论是募资还是投资项目,本土优势会更明显。恰好此时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投资资本已经饱和,而杭州对风险投资的理解尚浅,机会更多。
事实上,从浙江赛伯乐落户杭州的第一天开始,陈斌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立足本土化,同时布局国际化,充分发挥赛伯乐的硅谷背景优势,使其能在众多的浙江本土创投机构中脱颖而出。(www.daowen.com)
但此时陈斌还深深陶醉在“国际化背景”光环下,阿里巴巴和马云的“草根”气质,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事后想起更让他觉得可惜的是,当时他真的没有深刻理解马云和他伟大的“互联网帝国”的梦想。
时至今日聊起这事时,陈斌依然在反思:“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未能觉悟到当时中国在整个互联网发展中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马云的成功实际上不是因为他是马云,而是因为他在中国、他选择了电子商务消费领域最大的市场。”当然,浙江投资资本错失阿里巴巴,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多数的杭州本土投资机构包括赛伯乐在内,都处于初创期,资金规模尚小,对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还很差,而那时连马云自己都对何时能开始赚钱心里没底。
浙江资本痛失阿里巴巴这事,也一直在“鞭策”他:要立足本土,还需要有一双“全球眼”。这是他近年来快马加鞭布局全球的一大促进因素。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陈斌说,他从未觉得自己是个完美的投资人,起初赛伯乐确实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但他庆幸的是自己也在和赛伯乐的全球化平台一起成长。
如果说在十年前,投资人在浙江还很稀罕,十年后的今天,投资人成了一个低门槛的行业,业内人士还会戏称,往咖啡馆里一坐,十个有八个是投资人在聊项目。投资开始变得泡沫化,而年轻投资人的出道、成长,在为杭城的投资圈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产品,如项目方的估值水涨船高、价格实惠又具有成长潜力的好项目越来越稀缺了。
“我将现在的风险投资人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漫天找项目,自己对行业没有独到的见解;第二种境界是偶尔投中了好项目;第三种才是投资人的最高境界,凭借着长年累月的积累,对全球的产业发展趋势有了‘感觉’,‘感觉’无处不在。”
他评价自己,正在从第二种境界一路狂奔向第三种境界的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