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节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节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节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民众生活规律的反映,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社会相适应的节奏感。随着时代变化,传统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崇尚爱情”作为当下七夕节的节日内涵也符合参与者的心理需求,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端午节的习俗相对保守一些,源于端午防虫驱毒的禳灾传统依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节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传统节俗在形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民众的生产、生活规律,不同的节日习俗在四季交替中呈现出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传统节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民众生活规律的反映,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社会相适应的节奏感。

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随着时代变化,传统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崇尚爱情”作为当下七夕节的节日内涵也符合参与者的心理需求,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传统七夕内涵在当今社会的变迁本身就是文化重构的结果,是民众自主选择的结果,“民众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节日生活,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38]。未来几乎不可能存在单一绝对的节日文化内涵,也不可能存在单一的新的节日民俗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因素共生互动。(www.daowen.com)

传统节俗是否一定要墨守传统确实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任何节日内涵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七夕节“乞巧”“求子”习俗衰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种习俗在当今大多数女性的生活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归根到底是信仰的瓦解,信仰的瓦解又导致旧有习俗“有效性”的瓦解。大部分女性不再相信“乞巧”“求子”在当代七夕节的效力,而“爱情”几乎是多数成年人永恒的向往。传统七夕节是一个典型的节日变迁案例,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在保持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活力。如我们在春节守岁、贴春联、拜年、燃放烟花爆竹、祭祖、逛庙会的同时也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作为新时代的民俗活动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端午节的习俗相对保守一些,源于端午防虫驱毒的禳灾传统依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习俗的形成基本源于当时当地民众的需要机制,需要决定选择,集体重复性选择构成形成节日习俗的可能。文化的需要确实是影响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在需要机制的推动下,会使得一部分文化逐渐消失,也会使一部分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出现甚至重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