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望[2]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共同滋养着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美善合一”属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比如,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观、审美意象观、审美接受观、审美感通观、艺术创造观和艺术人生观等。中华美学精神是艺术教育的灵魂,为当代艺术教育确立价值导向,需要转化并落实为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共同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打造展现中华美学气韵的文化艺术产品;促进“国风”文化传媒产品实现现象级传播;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融合创新等。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育精神(www.daowen.com)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美学之根,是我国文化自信之源,是我国人民之精神故乡。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大量的中华美学思想,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尚美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共同滋养了公共艺术教育,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理论根基、价值遵循、内容素材与风格形式。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贯彻中华美学精神,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美学气质、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文化形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