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成环境出发的资料收集方法,意味着回到传统村落事实,即回到具体的作为整体的传统村落。有必要从传统村落的历史概况、地理环境、村落格局、传统建筑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去收集和整理资料。
第一,就村落历史概况而言,包括村落历史变迁、基本情况、经济产业、社会关系、历史遗存与保护等。历史变迁阐释了先祖移民和大致变迁;基本情况中包含了村落风貌、年代属性、人口户数、土地面积和范围等;经济产业基本决定了传统村落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走向;社会构成包含村落的单复姓、平均年龄、性别比等;历史遗存与保护,如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及非物质文化等。通过这些历史概况的资料收集,对于传统村落有一个整体的概览,以便更进一步从建成环境出发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第二,建成环境重点包括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于传统村落的选址和营建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有时后者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生理影响方面,最为经典的要数《管子·乘马》的记载:“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13]这也几乎成为古代城市和乡村营建的基本原则。心理影响方面,无论是皇城、农宅,或阴宅,都非常讲究风水(如图1所示)。因此,地理空间环境在生理上影响传统村落营建的日常生活,如饮水、防御等要求,在心理上也有着不可言喻的文化隐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村落的具体调查中,对传统村落周边的地理环境予以重点关注,如传统村落周边的山脉、水系、农田等;这些要素构成的地理空间形态,如平原、盆地、河谷;传统村落与这些要素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如传统村落倾向于河谷冲积平原,以便拥有肥沃的土地;多向河道凸岸倾斜,以避免洪水的冲击。总之,地理空间塑造出传统村落的结构性空间条件。此外,其他相关山川水系、地质地貌、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要素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都应该成为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部分。
图1 风水格局示意图[14]
第三,传统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是重要的建成环境。正如前文所述,建成环境是传统村落的“人为事实”,而这一“人为事实”重点体现在传统村落营建之中。传统村落营建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和整体风貌,包括与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及河湖水系、村落形状、主要街巷、重要公共空间等。在整体格局上,不断层累的建筑群,以整体格局为基本框架,不断重复着基本肌理,而这一基本肌理,实际上就是北方传统的四合院等空间形式。这种形式使得传统村落空间得以不断生长,最终形成了严密一致的传统村落风貌。因此,历经几百年的传统村落能够营建出严密一致的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从一个侧面阐释宗法制度的文化内力。(www.daowen.com)
第四,传统建筑是最为直观的建成环境,也是构成建成环境的最主要元素。主要包括古宗祠、古庙宇、古合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还包括依附于其中的古建结构与形式、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建造传统活动、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以及楹联等。如果说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具有整体结构性和框架性的话,那么传统建筑正是这一框架结构中的肌理。正是这些肌理组织丰盈了传统村落的格局和风貌。这些传统建筑往往是家族最主要的财富积累。能够完整保存几百年的传统建筑显示着名门望族的社会地位,也反映着历史当中精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
第五,历史环境也是建成环境的重要部分,涉及反映村落历史风貌和构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古驿道、古墓等,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这些历史环境要素编织了传统村落的格局和风貌,以及作为肌理的传统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并赋予各种社会关系。
尽管我们注重物质性的建成环境,并以此为资料收集研究的出发点,但同时还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内容及其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关注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器具的做法工艺,以及村史、族谱文献等。这涉及物质性的建成环境与非物质性的人文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无论物质性建成环境如何强大,如何有呈现能力,最终还是非物质性的文化的空间表达;另一方面,无论非物质性的社会文化如何具有潜在的决定力量,还是需要通过物质空间或者在物质空间中予以表达。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尽管本文的出发点是建成环境,各种人文环境资料仍显得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在调查中给予高度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