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天书》(1987—1991)、《英文方块字书法》(1994年至今)、《汉字的性格》(2012)等作品都在通过先锋的艺术手段尝试将汉字纳入艺术语境中加以使用和解读。20世纪80年代末,徐冰通过模仿汉字的间架结构创造出毫无意指功能的伪汉字,并且用复原活字印刷和宋代书籍装帧的方式制作出了无法阅读的书。《天书》中的“汉字”成为被剥夺了所指的字符号。而《英文方块字书法》中将英文的26个字母逐一改造为书法形式的汉字偏旁部首的样子,然后通过将几个部首组合为一个看起来像汉字的英文单词,再以这些单词重现已翻译为英文的中国古诗。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以汉字间架结构和书法的方式对英文进行了重组。此时,作为处在艺术实践语境中的汉字,其本体要素和文化外延都被推向了创新的前沿。同时,拥有插队经验和移居美国生活经验的徐冰身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选取了汉字这一元素作为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代表符号进行艺术创作,汉字一方面是中国历史遥远而观念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某种潜在的可能成为中西方文化嫁接与融合的形态,尽管这种形态又呈现出某种荒诞性和多义性。
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教科书》[14]
汉字的造字逻辑成为徐冰艺术实践的文化根基,而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互动又为其提供了一种叙事模式。越来越多艺术家,特别是身处在跨文化语境下,以汉字文化所代表的根性文化作为养料,将汉字的视觉性特点充分融入创作手段中,产生了更多有趣的作品形态。在“字为体 书为舆”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此类作品。展览集结了生活在美国或有在美教育背景的中国艺术家关于汉字的大量作品。以周洪涛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作品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传统意义上的汉字或印刷术都是文字在平面上进行复制形成并携带一定意义。这个作品以三维打印的“文本景观”,即城市楼宇的景观,使作品在汉字的所指意义之外,又进一步将汉字的能指形态拓展到新的维度,使其具有了新的一层内涵,即在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环境中包含的贫富差距的现实。
周洪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5]
周洪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6](www.daowen.com)
前文提及的在汉字设计方法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陈楠教授,也通过其设计实践工作推进着汉字设计的当代化使用,将汉字的美学属性与功能性充分融合。陈楠教授所选取的加工对象为汉字的原始形态——甲骨文。2017年,他推出汉仪陈体甲骨文。陈体甲骨文是一款甲骨文设计字体,其创意来源为“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一般是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依据,进行一定艺术化处理的书法作品,通常表现为工整的摹写形式。书写的内容往往是采用古字集合成今人的诗句短语。”[17]已读解的甲骨文字数毕竟非常有限,当在书写时遇到没有的字时,书法家往往采用拆解偏旁部首重组,或者从同时代其他古文字中寻找元素。陈楠在进行陈体甲骨文设计时采用相似的思路,首先通过分析已读解的甲骨文的构字与造型的逻辑,利用现代几何与图案学确定“方”“圆”结合的设计网格,同时结合读图时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读取信息的习惯,最终完成当代设计思维下的甲骨文字体,以及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用的三千多字的字库,而且这一字库还在不断扩充中。陈楠基于这一字体衍生设计出多款融合了甲骨文元素和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
陈楠《汉仪陈体甲骨文》[18]
陈楠《汉仪陈体甲骨文》[19]
虽然同样利用和放大了汉字的美学价值,但陈楠的设计实践不同于前文提到的艺术创作,其特点是系统化和方法论化。陈楠倡导研究型设计方法,其甲骨文字体设计须建立在总结古人甲骨文书法的创作逻辑的基础上,形成自成体系的设计逻辑,并通过这种设计逻辑赋予甲骨文这一古老汉字以当代化的生命形态,在汉字的视觉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延展,为汉字文化的保护性利用做了深入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