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梅维恒在《哥伦比亚文学史》一书中表达了汉字拥有“社会意蕴、语言意蕴和审美意蕴”[7]的观点。其中,语言意蕴为本体功能,而社会意蕴不仅指上文所提到的汉字构形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指汉字所充当的社会功能,体现的社会价值。
大多数人对于甲骨文记载的故事已经颇为熟悉,刻有象形文字的龟甲在商代的主要功能是王朝卜筮。大名鼎鼎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妣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军,妇好墓发掘的文物曾经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被称为一场现象级展览。殷墟与妇好墓出土的甲骨中以卜辞的方式记录了妇好多次征集兵员、带兵出征的经历。同时,商周直至战国的青铜礼器上“钟鼎文”又称“金文”,也是汉字起源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祭祀。“这暗示着汉字为贵族或神职人员及其后继者这一小团体所垄断,他们小心翼翼地护卫着自己书写汉字的技能。”[8]
妇好盘金文[9]
之后的汉字发展与书写使用则从贵族阶层逐渐拓展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像李斯、蔡邕、钟繇等,他们通过不断推动和改进书法书写,参与着汉字的发展历史,垄断着汉字的使用。古代的汉字使用无疑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帮助完成社会阶层的区隔。这本身也体现了汉字所包含的社会意蕴。(www.daowen.com)
汉字的审美意蕴可以从文人士大夫参与汉字发展和使用汉字讲起,其中书法在这一阶层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秦汉时期,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与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几乎合而为一。汉字具有高度的视觉性,书法家们通过弥补和改变字形来完成自己情感的抒发和艺术创作的实现。同时,快速书写、书写规范化也推动着汉字字形的发展。
秦统一六国之后,“书同文”政策以文化的统一性保障了政权管理的有效实现。李斯统一小篆,把大篆中倾斜的笔画都尽量规范为横或竖,增加了字体的庄重感,使不同笔画的文字看起来大小一致,也使原本左右两部分不均匀的文字看起来更加协调、左右对称、整齐划一地跃然纸上。尽管更规范更标准的小篆成为全国官方书体,但小篆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为了形式统一,小篆的结构非常复杂。但统一的大帝国需要大量典章案卷的誊抄来保障行政管理,于是为了书写的便利性,隶书出现。隶书自小篆而来,将方圆周正的圆弧笔画变为更加简单的横或竖,蚕头雁尾成为隶书最主要的特点。汉字由此从线条文字变为点画文字,这也成了古文字和今文字的重要分界线。直至当代,在书法、篆刻这些艺术形式中仍旧为小篆、隶书保有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