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河南境内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大运河水量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实现适宜河段旅游通航,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大运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改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大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
大运河的“统一品牌”具有不可限量的市场潜在价值,而文旅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找准市场定位。为此,应结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文化元素,在郑州都市圈中突出运河文化特色,顺沿“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轴线实施错位发展。对于开封而言,应以非遗文化资源“赋能”水系旅游、乡村旅游、沿黄旅游的市场培育和“大宋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利用“文旅+节事+创意”的方式,围绕运河文化元素及非遗文化资源中包括名人故居、农耕文化、手工技艺等要素,培育跨界合作与互补共生的水系旅游、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新形态。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以“亲水”“田园”“农耕”等体验式旅游模式来疏解都市圈密集人口疫情防控的社会情绪与心理压力,扩大大运河非遗文化产业的社会效应。(www.daowen.com)
非遗产业化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分类施策”,有选择地对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支持传承人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非遗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二是“文化先导”,以“先进的黄河文化”为标准,遴选一批非遗项目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品牌化开发,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创意影响力,凸显中原地区“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农耕文化”“清明文化”的多重魅力。三是“资本下乡”,以PPP模式[9]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开办民宿和文化公司、设立文化基金会及捐赠赞助等多种渠道,投资根植于广大农村的运河非遗文化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