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尽可能保留和激活特色文化。有价值的东西,留有历史印迹的东西,能留尽留。要尽可能恢复被破坏、被损坏的老建筑、老物件、老风貌。同时,要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要特别防止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地方政府怕承担责任,不愿意将一些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对这种情况,各级有关部门、社会舆论要发挥监督作用,不允许这种对本地文化、甚至对子孙后代不负责的情况发生。
在城市更新中促进旅游业发展。比如八坊十三巷,曾经是甘肃临夏“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代名词,当地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理念下,把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变成了旅游项目、惠民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随着旅游主体和理念的变化,特别是大众旅游和深度旅游兴起,游客不再只是对著名景点景区有兴趣,对城市文化也很有兴趣。一些年轻人,甚至只想通过旅游看看某个城市的风貌,参观景点早已不是其首选或必选。
在城市更新中搭建平台。比如,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民的休闲之处,也是村民唱花儿的地方。花儿是黄河上游多个民族的创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在这里唱花儿,形成了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六盘山花儿三大流派。在黄河风情线,到了节假日和周末,一群群来自周边乡村的民众,主要是年轻人,在这里结对唱花儿,即兴而作,“我口唱我心”。这些歌者在乡间的山头上唱,在城里的黄河边唱,毫无违和感。
城市有突出的人才、信息、市场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势,要发挥其对于本地特色文化,包括乡村文化的窗口作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乡村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枢纽。这既能丰富城市文化内容,又能突出当地文化的在地性。(www.daowen.com)
上演过千年风华的老城与乡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黄河流域山水远阔,历史在兜兜转转中来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如果能就此找回传统文化——正如找回失散的亲人,我们就会发现,穿过时代归来的传统文化,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我们要打造的特色文化城市版与乡村版,既是传统版,也是青春版。
【注释】
[1]孙若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