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青少年国民刻板印象与形态

我国青少年国民刻板印象与形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5-16的数据也进一步显示了武汉青少年对本国国民(中国人)印象评价的明显偏好。被试在道德、理智、态度、财富、艺术和肤色维度上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对其他国家国民评价的差值大小,显示了内群体偏好的细化方面。

我国青少年国民刻板印象与形态

青少年的“中国人”印象和其他国民或民族印象的比较如下:

参照内群体偏好的判定方法,将被试在各因素(核心词)对不同评价对象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被试的这些评价是否有差异。表15-16给出了武汉青少年对于自己(“我”)、“中国人”和其他国民评价的平均数和对这三类对象的评价差值。差值越大,表明印象评价中的差异就越大。对中国人的偏好程度可以通过被试与内群体的距离和与外群体的距离的绝对值来衡量。经过卡方检验,数据A、B、C中道德维度(χ2=12.23,=10.60),在0.005的水平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

表15-16 被试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对其他国民评价的差值

注:A是被试对中国人在七个主要维度上符合度的评价,B来源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几个国家的国民在七个主要维度上的符合度,C是被试对自己在七个维度上符合度的评价值,其中评价值反映的是符合度百分数。(www.daowen.com)

从数据上看,武汉青少年样本与“中国人”的相似度为73.33%,对“中国人”的喜欢度为75.66%。这说明,被试样本总体上呈现将中国人作为内群体的倾向以及对中国人的偏好取向。表15-16的数据也进一步显示了武汉青少年对本国国民(中国人)印象评价的明显偏好。被试在道德、理智、态度、财富艺术和肤色维度上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对其他国家国民评价的差值大小,显示了内群体偏好的细化方面。其中,在道德维度上,被试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好,对中国人的评价比平均水平低14.37,而且统计检验证明被试对于中国人、外国人和“我”三种对象的评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由于道德维度的核心词均为贬义词,分数越低评价越好,这说明被试对中国人道德方面的积极评价度远远高于对外国人群的评价度,甚至高于对自己的评价度。在情趣维度上,被试没有显示内群体偏好。研究还发现,在财富维度上,被试不仅没有内群体偏好,反而存在外群体接近。可能的解释是被试来自城市样本,经济状况比中国人的总体平均水平要高,而经济因素不影响对中国人最重视的道德形象的评价。这也可以由刻板印象中的特质重要性观点来解释。在情趣因素上没有表现内群体偏好,也是同样原因。总之,本研究证明内群体偏好在国民刻板印象中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重要特质的内群体偏好表现更加明显,但是内群体偏好的分化受刻板印象特质重要性的影响,这与国外研究中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普遍化的结论有所不同。

青少年对中国的喜欢度及原因如下:

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对中国的喜欢程度以及喜欢的原因。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第一个方面是积极肯定方面的原因。这样的原因有诸如发展快和美好的前景、良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特色的民族风俗、地大物博、悠久的历史、优秀的品德(团结、讲仁义、坚韧、不被征服等)、中国的美食、美丽的领土和风景中国女排总得冠军等。第二个方面是消极否定的方面的原因。这样的原因有诸如对外软弱、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不足、制度不合理、贪污腐败、不够繁华、教育方式不好、环境差、中国人素质差(不团结、恶习、自私、骄傲、吃文化老本)、道德水平低等。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中性的,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原因诸如人口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另外还有一些表示转折的句子等。第四个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属于第三个方面,由于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单独提取出来,它的核心意思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其相同意思的多种形式有“我的祖国”、“认同感”、“爱国”、“我出生在中国”。

【注释】

[1]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指某些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群体成员通过参照群体认识、评价所属群体,由此影响其对所属群体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