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刻板印象的表现

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刻板印象的表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外群体贬损指的是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厌恶和贬低,对外群体及其成员的评价要低(差)的一种趋势。SCM认为,由于参照群体偏好和社会原型群体偏好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偏见强烈而持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刻板印象中,人们对于参照群体[1]会存在积极评价的偏好,同时因为内群体偏好的存在而产生相应的外群体贬损。

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刻板印象的表现

人们在对他人进行归类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自己进行归类,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将自己归入的那类群体就是内群体(in-group),而他不属于的类别就是外群体(outgroup)。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贬损(张莹瑞、佐斌,2006)。群体偏好指的是评价自己的群体(内群体)及其成员比评价外群体及其成员要高(好)的一种趋势(Hewstone、Rubin、Willis,2002)。外群体贬损指的是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厌恶和贬低(向玲,2013),对外群体及其成员的评价要低(差)的一种趋势。个体常会把自己所在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相比较,得到对内群体相对肯定的评价,个体通过保持甚至提高自己所在内群体的相对肯定的评价,从而获得肯定的群体或社会认同。

SCM理论中也提出,刻板印象中普遍存在参照群体偏好(reference-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贬损(out-group derogation)。参照群体偏好即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SCM认为,由于参照群体偏好和社会原型群体偏好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偏见强烈而持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刻板印象中,人们对于参照群体[1]会存在积极评价的偏好,同时因为内群体偏好的存在而产生相应的外群体贬损。已有的在美国的研究显示,唯一不产生歧义的积极刻板印象的目标群体就是参照群体。(www.daowen.com)

目前国外的大多数对国民刻板印象的研究都发现,被试对本国国民的印象存在内群体偏好。如Tajfel等(1970)研究发现6~7岁儿童的国家概念还相当模糊,但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评价偏好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种评价偏好一直持续到12岁。Rutland(1999)研究发现国家偏见、组内偏好、国民刻板印象的发展只有在10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才有,10岁以下的孩子表现得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