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民与民族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国民与民族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6章考察了5~16岁儿童对中国人的社会表征,并以此探讨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国民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第17章主要集中关注青少年对中美两国及其国民的社会表征,通过焦点组讨论,得出青少年对中美两国和两国国民的社会表征。在第18章中,我们进一步报告了我国壮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汉族、藏族、蒙古族这六个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的研究结果。

国民与民族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

作为刻板印象的一种主要类型,国民刻板印象的定义为:对某国国民固定的、突出的、概括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是用某些人格特质表达的,也可能是对群体的某种行为的描述和评价。

从理论上看,刻板印象可以说是社会表征的一种特例(Schaller、Latane,1996)。社会表征理论是研究心理社会现象的一套社会心理的概念理论框架。Moscovici(1961)认为社会表征是指一系列观念、陈述和解释,起源于日常生活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社会表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传统社会中的神话和信仰等是等价的,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常识的替代说法。基于这一定义,社会表征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Wagner,1999)。该理论认为社会成员表征的某种事物因为与社会成员有关,因而必然具有社会性,这些事物也并不是客观地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实体,必须经由社会表征过程才是社会群体中有意义的实体。社会表征也正是指向这些与社会相关的知识。社会表征有时被理解为一种针对某客体的与研究人群密切相关的“知识地图”。

刻板印象是社会表征中刻板化的、倾向于评价方面的部分。社会现实是社会表征的对象,群体的社会表征建构着社会现实,所谓的社会现实正是社会表征的现实,没有独立的、客观的社会现实。社会表征具有集体的性质,而这正是社会表征区别于认知的关键所在。社会表征由集体成员所共享。社会表征是知识和观念传播的结果。社会表征产生于社会交往、社会冲突以及社会争论之中。

因此,考察国民刻板印象,始终离不开社会表征,因为针对某一国民的社会表征更灵活,比刻板印象更能及时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特定国民群体态度、印象的变迁。

本篇的内容包含4章,分别采用传统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表征的研究取向,针对不同年龄、地域、民族的青少年被试,分析他们眼中不同国家与国民的形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研究工具进行了完善,收集整理了特质词,采用统计方法分析确定了相关维度。有的研究还采用了质化访谈的方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www.daowen.com)

第15章考察了青少年被试对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德国人、韩国人、俄罗斯人、英国人阿拉伯人法国人、黑人的印象,并从道德财富、态度、理智/有礼、情艺、肤色、气质、大男子主义、体貌、团体意识等多个维度上得出了青少年对这些国民的量化平均印象。第16章考察了5~16岁儿童对中国人的社会表征,并以此探讨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国民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

第17章主要集中关注青少年对中美两国及其国民的社会表征,通过焦点组讨论,得出青少年对中美两国和两国国民的社会表征。在此基础上,使用问卷调查对焦点组中得出的结果提供了支持。

在第18章中,我们进一步报告了我国壮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汉族藏族蒙古族这六个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的研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