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年人刻板印象情境效应研究:成果分析

老年人刻板印象情境效应研究:成果分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lotterback和Saarnio的研究就发现虽然在认知、个人表达和身体方面,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对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态度更为消极,但这种消极评价倾向也会因研究手段和情境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张智勇和刘江娜在老年人刻板印象方面的研究与SCM模型的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矛盾。因此,本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情境效应。本研究把“老年人”界定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实验中使用的图片的人物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

老年人刻板印象情境效应研究:成果分析

年龄刻板印象方面,与对年轻人的评价相比,大学生被试对老年人的评判更为消极(Jelenec、Steffens,2002;Kite、Stockdale、Whitley、Johnson,2005;Slotterback、Saarnio,1996)。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的前几年,一些研究者们开始发现被试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不只是积极或消极这么简单。Slotterback和Saarnio(1996)的研究就发现虽然在认知、个人表达和身体方面,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对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态度更为消极,但这种消极评价倾向也会因研究手段和情境类别的不同而不同。我国学者张智勇和刘江娜(2006)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和相应的外显报告法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内隐与外显的年龄偏见,结果表明无论被试有没有外显的年龄偏见,在IAT中都一致表现出双向的、明显的内隐年龄偏见,“建筑工人”、“导游”、“服务员”等职业与年轻人的联系更紧密,而“法官”、“妇联主席”、“中学校长”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与年长者的关联性更高。这一结果说明在大学生的认知观念里,“年长”概念与需要更多经验积累、更高学识、更强专业性的职业联系在一起。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简称SCM)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一种刻板印象理论,它认为刻板印象是由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这两个核心维度的评价组合所决定的(Fiske、Cuddy、Glick、Xu,2002;Fiske、Xu、Cuddy、Glick,1999;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2006)[1]

张智勇和刘江娜(2006)在老年人刻板印象方面的研究与SCM模型的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矛盾。这可能是因为能力包括的类别很多,可以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也可以是个体需要知识积淀的专业能力。各种能力的激发要依赖于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评价任务。因此,本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情境效应。在某些情境(如专业情境)下可能引发大学生被试对老年人的有知识、有能力、更专业的积极态度,而在有的情境(如体育运动)下有可能更多地诱发大学生被试对老年人的消极评价如身体衰弱、行动迟缓、精力不足等。本研究把“老年人”界定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实验中使用的图片的人物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www.daowen.com)

本章的主旨在于探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基于此,我们首先比较了被试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专业方面的认知;其次探索了人们在道德、专业和普通情境下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内隐偏好;最后把老年启动置于家庭、运动和数字情境中比较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